教育
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三、简答题 1.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 2.请简述教一学过程的五种要素。 四、论述题 1 .请分析教一学过程中存在的三种过程。 2 .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
形成。 (3)学习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3.桑代克主张的学习应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是: (1)效果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联结就会削弱。 (2)练习律。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 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
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 9. C.见学习精要中原型操作阶段的定义。 10. D.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起伏现象。 11. C.见学习精要中原型操作阶段的定义。 12. D.见学习精要中原型内化阶段的定义及其特点。 13. C.阅读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14. D.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操作的熟练。
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学习策略不属于元认知策略,而元认知策略则是一种学习策略。 10. c.见学习精要第二节,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故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 11. A.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理 解。 12. B.见学习精要中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故属于原型启发。 3. C.见学习精要中问题解决的四个步骤,最后一个步骤是检验假设。 4. D.与有结构问题相反,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无结构问题。 5. c.根据现有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为启发式方法。 6. B.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7.
里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 6. D.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 20 世纪 20 年代首创。 7. D.见学习精要中心理评估的含义。 8. C.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试,包括调节和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9. A.见学习精要中对行为塑造法的解释。 10. D.见学习精要中对示范法的解释。 11. B.首创系统脱敏法的是沃尔帕,此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恐怖症。 二
A.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或名次 )来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常模参照评价。 9. B.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效度。 10. D.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鉴别能力称为区分度。 11. A.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称为信度。 12. A.在教学开始前进行,为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
A.现代认知心理学认 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2. C.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描述性知识,主要区别于程序性知识。 13. A.消退说是对遗忘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理论。 14. c.教师在讲课时要求有必要的走动和手势,以增强学生感知的效果,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活动律。 15. B.程序性知识,需要发出行为指令
D.皮亚杰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11. C.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 原则取向阶段。 12. D.见学习精要中对认同的解释。 13. D.见学习精要中内化的定义。 14. B.见学习精要中态度的定义。 15. D.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16. A.见学习精要中品德的定义。 17. A.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态度的认知。
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教师正确的学生观的核心内容。 (3)正确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潜力。 要侧重于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待个别差异,从提高基本素质的角度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师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 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基础是提 高教师素质所必需的。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