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
2、了解基本语法,以判断空格词性,比如:_+ n.;be _; 情态动词+_+上曲根老师给大家总结了常考的八大结构和三个补充结构,这些内容都是帮助大家迅速判断词性的方法,请大家务必熟练灵活应用。 因为本题的答题时间在五分钟左右,大家必须第一时间判断出词性,才能更针对的选出合适的单词;最后,填词过程中,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固定搭配以及空格前后信息上。 因为,固定搭配是每年必会考到的内容
3、最终选了经济危机的起初影响。 所以,抓住题干的副词或形容词,有助于我们精准的定位,节省时间又能准确命中,大家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注意。 3 定位尽量选两个词,回避全文核心词。 很多同学在定位的时候随便找一个单词就回原文定位,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能精准找到答案位置。 如果题目出现了两个特殊的名词或短语,尽量用两个一起找答案。 比如:64. is 这道题目里,很多同学就用 个单词回原文找答案
2、 试样中锡的百分含量(假定杂质不参加反应)。 解析:该题是应用关系式法解多步反应的综合计算。 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三个化学反应,得出 物质量的关系。 2、在 100浓盐酸(密度为 加入多少 的稀盐酸(密度为 ,才能配成 6 的盐酸(密度为。 解析:任何溶液在稀释时,溶液和溶剂的量都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不变,据此可以得到稀释下列各种浓度的溶液计算公式。 百分比浓度溶液的稀释公式:浓溶液的质量
3、液中,至铁棒质量不再变化时,铁棒增重 并收集到 224体(标准状况)。 求此 末的质量。 解析:由题意可知,末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硫酸过量。 引起铁棒质量变化时涉及到下列两个反应: + = + + = + 反应使铁棒质量减少,第 个反应使铁棒质量增加, + = + 1 56g - 物质的量为 x, 物质的量也为 x, + = + 8 X= 0g/、将 由 e 组成的固体
4、所以又应小于极大值。 至于第(3)问,应从两平衡体系的相互关系去分析,即两体系温度始终相同。 解析:(1)已知左侧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2.0 此右侧达到平衡时的总物质的量应为12.0 x = 则右侧起始时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 13。 反应在起始时必须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才能使物质的量变成12定通过两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假定加入的x D 余( x/2) x)( x/2) + (+ x) = 解得
2、特殊的值即极大值和极小值,根据极大值和极小值来确定问题的所在范围。 例 1:己知相对原子质量: a 为 23;K 为 39; 85。 今有某碱金属 R 及其氧化物 混合物 足量的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干燥,得 16g 固体。 试经计算确定是哪一种金属。 解:设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 假设混合物全是碱金属,则有2R + 2= 2 M 2( M+17) 16g 解得: M=有+ =
2、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1. 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3. 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判断法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 1.
2、“物料” ,就是物质。 从物质的形态而言,有宏观意义上的物质,又有微观意义上的粒子。 当谈到“物料”守恒时,对宏观物质而言,主要是质量守恒;对微观粒子而言,则主要是与物质的量挂钩的元素守恒。 (一)质量守恒在此探讨的质量守恒,已不再是狭义的质量守恒定律,它涵盖了物理和化学两种变化中的有关守恒关系。 往在化学变化前后存在某一方面的守恒因素,利 用 这 些 因 素可 省 时 省 力。 例 1
2、考性,综合性程度很高,内容跨度大,知识的串联性强,只要抓住关键,搞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在此基础上题目的新要求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进行有关知识的整体思维,答案就能顺利推出。 【例 1】 臭氧(O 3)是一种有点腥气味的淡蓝色气体,它具有比氧气更强的氧化性。 已知臭氧能使润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反应中有氧气生成,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中氧化产物是 ,还原产物是。
3、为何直接求出的不是质量之比或体积之比呢。 元素的平均原子量在数值上等于原子的平均摩尔质量,与平均分子量同理M M AA%M BB%n A/A M A 需找出 M 的量纲,其分母为 可能为质量之比或原子的体积之比1o 若题目要求两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之比,可先用十字交叉法求出物质的量之比后,再分别乘以各原子的摩尔质量 2o 若提供的是两种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分数 A%、B%, 要求元素的平均原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