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
、古代希腊、罗马、两河流域等。 教师:古文明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引入课题。 (二)、介绍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 学生: A 同学介绍古代希腊雕塑艺术的特点。 多媒体:介绍希腊雕塑图片欣赏。 教师:补充介绍希腊雕塑艺术。 强调希腊神话雕塑的情节性、表现力。 希腊雕塑裸体特点。 3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即欧洲复兴计划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美苏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专题 (六 )┃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命题规律 4.苏美争霸:从
导向祭坛的动势和垂直向上的升腾感。 15 世纪以后,法国发展为“辉煌式”哥特建筑;英国发展为“垂直式”哥特建筑。 (七)中世纪的世俗建筑 威尼斯总督宫:立面极富创造性。 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半露木构建筑:市民建筑,木构涂彩色 ,以表现轻快的性格。 第七节 中古 伊斯兰 建筑 一、范围 7~ 13 世纪的阿拉伯帝国的建筑; 14 世纪以后的奥斯曼帝国建筑; 16~ 18
路线 正面战场:较积极组织抗战 结果:节节败退 共产党 全面抗战路线 战果:抗击、 严重威胁 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建立抗日根据地 (- 1943年底 ) 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改变侵华政策 政治上: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经济上:以战养战、大肆掠夺 文教上:实行奴化教育 国民政府重大变化 汪
极化趋势 (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 变动: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 — 华体系建立; 20世纪四十年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 中国地位: ( 1)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是所谓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但 是,由于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对工业化的意识认识不足,加上当时英国盛行浪漫主义的文化思潮,英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人物始终站在工业生产的对立面,进入 20 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转向形式主义的美术装潢,追求表面效果,结果使英国的设计革命未能顺利发展,反而落后于其他工业革命稍迟的国家。 而欧美一些国家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得到启示,又从其缺失之处得到教训,因而设计
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建筑革新的代言人、历史折衷主义的反对者、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 他首先突出了建筑的功能,明确提出 “形式随从功能 ”(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口号。 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 “形式永远随从功能 ” 2. 芝加哥学派代表作品: 7 1) . 百货公司大厦(卡森 .皮尔 .斯考特百货公司)( 1899—1904年,书 p42 图 237) 设计人:沙利文
: 1917 年,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 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 (Neo Plasticism)或“要素主义派” (Elementarism)。 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 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 并认为最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
) 代表作品: 米拉公寓 圣家园教堂 古尔(桂尔)公园 四、奥地利、荷兰与芬兰的探索 (一)奥地利维也纳学派 ( Vienese School) 代表人物: 瓦格纳 代表作品: 维也纳地下铁道车站 ( 18961897) 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 ( 1905) (二)分离派 ( Secession) 代表人物: 奥别列去 霍夫曼 代表作品: 维也纳分离派展览馆 ( 1898) 建筑艺术主张: 见课本
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 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 , 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二 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变化的表现 、 影响 1. 表现 (1)摒弃等级观念 , 平等意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