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
1、于冬初和冬末春初棚内栽培。 一、选料配料:选用新鲜、干燥、无霉烂、无结块、无害虫的棉籽壳 100 公斤,用前在阳光下暴晒 2 天,白糖 1 公斤,熟石灰 1 公斤,麦麸 1 公斤,水 150 公斤。 把上述培养料混匀,加水搅拌均匀,然后闷半小时,再进行播种。 所用工具必须冲洗干净,凡盛过酱油、醋的工具忌用。 二、精细播种:播前选优质菌种掰成小块,分三层播种,最低层和中层各用菌种 1/5
1、丝体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34,最适温度 23左右;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为 1015,最适宜温度为 1213,原基可在 1020的范围生长,超过 23,形成的原基会萎缩消失。 子实体正常生长所需的温度为 520,最适温度为 812,子实体发生后在 4下的冷风短期抑制处理,可使金针菇发生整齐,菇形圆整。 求培养料的含水量在 6068,实践证明,根据培养料质地不同,适当增加培养料的含水量
1、针菇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益于脑细胞的发育,又称增智菇。 金针菇还具有抗癌、降血脂、保肝、防治溃疡病等功能,国际市场上又被誉为“超级保健食品”。 所以,金针菇既是美味食品,又是保健食品。 但金针菇收获后其生命活动仍在进行,不耐贮藏,常温下 3 天菇体即软化,菌柄基部变褐,并有臭味放出,降低了其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为延长金针菇的保质期,有必要掌握金针菇的贮藏技术。
1、金针菇栽培中危害严重,发生较普遍,它是由假单胞菌引起的病害。 症状: 锈斑病主要发生在金针菇的菌盖及子实体上。 受害初期病部表现为针头状的锈色斑点,后逐渐扩大,边缘不整齐。 病斑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的大锈斑。 发生严重时,一个子实体的菌盖上可有数十个锈斑点。 病原: 锈斑病是由假单孢菌引起的病害。 荧光假单孢细菌 与平菇褐色斑点病的细菌相似或相同。 发病特点:
、采收及时采收,清除杂质,要求菌盖直径为 米,柄长 15 厘米,菇体洁白完整。 二、预煮预煮液采用 5%7%的盐水,用柠檬酸将 调至 沸后将菇体倒入并翻动,菇水比例为 12,4 分钟后将金针菇捞出,用流动水快速冷却,待温度降为 15以下时,捞出沥干水分。 三、腌渍分为高盐处理法和低盐处理法。 高盐处理法适用于高温季节,用盐量占菇重的 50%。 方法:先在缸底撒 23 厘米厚的食盐
1、针菇是低温菌种,适于冬初和冬末春初棚内栽培。 一、选料配料:选用新鲜、干燥、无霉烂、无结块、无害虫的棉籽壳 100 公斤,用前在阳光下暴晒 2 天,白糖 1 公斤,熟石灰 1 公斤,麦麸 1 公斤,水 150 公斤。 把上述培养料混匀,加水搅拌均匀,然后闷半小时,再进行播种。 所用工具必须冲洗干净,凡盛过酱油、醋的工具忌用。 二、精细播种:播前选优质菌种掰成小块,分三层播种
)常温保鲜采收后的新鲜金针菇经整理后,立即放入筐、篮中。 其上覆盖多层湿纱布或塑料薄膜,置于冷凉处(自然气温 20以下),一般可保鲜 1。 (2)简易包装后低温保藏新采收的金针菇经整理后,用低密度聚乙烯薄膜袋(膜厚 20 毫米,分装,抽真空封口,将包装袋竖立放入专用筐或纸箱内,1温冷藏。 可保鲜 13 天左右。 毒的化学物质用于浸泡或喷洒在金针菇表面,以达到延长金针菇新鲜的目的。
1、991 年首次在南京室内栽培的金针茹上发现。 后来多种刊物报道过。 (1)症状:发病初期,菌盖或菌柄上出现淡褐色小斑,扩展后,菌盖上的病斑呈圆形或半圆形(从菌盖边缘开始发病的病斑),直径 3右,黑色,凹陷明显,边缘清晰而整齐,菌柄上的黑斑则呈长椭圆形,其他特征与菌盖上的一致。 不论是菌盖上还是菌柄上的病斑,在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均可长出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原的菌的菌丝、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5 厘米,菌盖 10 厘米时就可以采收。 采收时,手伸进袋内紧握住菌柄基部,轻轻转动就可采下。 采收完后,栽培袋必须马上搔菌,把残余苗柄和表层轻轻地耙去,再按新一潮菇的方法进行管理。 一般可以收 3菇。 从催蕾至头潮菇蕾产生,需 7 天,从菇蕾至采菇需 12 天。 菇潮间隔 8 天10 天,至第二潮菇采收需 12 天。 第二潮与第三潮菇潮间隔 8 天,至第三潮菇采收约需 8 天。
针菇营养丰富,质地脆嫩,袋装体积小且重量轻,贮运方便,便于采用。 一、原料选择选未开伞、菌盖直径小于 米,菌柄 815 厘米的黄色新鲜金针菇,无畸形,无破碎损伤。 二、 盐水浸洗 5 分钟,水冲洗后放进煮沸的 3%食盐水里煮35 分钟,以菇体中心熟透为准。 3%的食盐水 100 千克加 20 千克鲜菇,边煮边搅拌。 煮后尽快放进流水中冷浸透。 冷却后的金针菇放进 氯化钙溶液中浸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