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
1、8 种氨基酸,特别是富含赖氨酸和精氨酸,利用金针菇加工保健酒,符合现代食品发展趋势。 1、原料清洗:选用无病虫害的新鲜金针菇,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备用。 2、破碎:将洗净的金针菇用锤式破碎机破碎,从采菇到加工以不超过 18 小时为宜。 3、压榨:将破碎的金针菇用连续压榨机榨汁,并向榨汁中按每 100 公斤加 1215 克二氧化硫。 4、静置澄清:每升液汁加 分混匀后静置 24 小时,以利澄清
1、、采收采收的标准是菌盖轻微展开,新鲜上市的金针菇应在菌盖 67 分开时采收,不宜太迟,以免柄基部变褐色,基部绒毛增加而影响质量。 二、径 米,柄长 1415 厘米,整齐度 80%以上,无褐色,无杂质。 半圆球形,直径 米,柄长 1315 厘米,柄基部浅黄至浅褐色,有色长度不超过 杂质。 厘米,柄长 1015 厘米,柄基部黄褐色占 1/3,无杂质。 三、暂时贮存金针菇不耐鲜贮,采收后需尽快处理
1、针菇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它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种植地区广。 因为它是低温型菇类,适合北方地区栽培。 金针菇袋式栽培就是用塑料袋作栽培容器,老法是一头出菇种植,不能充分利用空间,产量低。 新法两头出菇产量高,效益好,成本也低。 袋式栽培包括装料、发菌和出菇。 通常把袋料发菌的过程叫菌袋培养,金针菇袋栽的关键是菌袋培养,包括拌料、装袋、灭菌消毒、接种和发菌培养。
针菇栽培管理中,因出菇期不宜直接向子实体和料内喷水,所以采收二潮菇后培养料内严重缺水,很难再出菇,菇农因此放弃管理,导致产量偏低,生物转化率一般只达左右。 金针菇料内含水量的多少与产量、质量的高低均成正比。 因此,在出菇期改变常规的管理办法,适时加强水肥管理,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方法是:当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后,将菌袋从发菌室迅速移到大棚内的栽培架上开袋催蕾出菇。 进袋前先在菇床上垫上薄膜再摆袋
1、广大菇农参照下列规程进行生产操作,以实现优质、高产。 1 产地环境应符合 391 的规定,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基地选点应避开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源的影响,同时基地应具有可持续的生产能力。 2 养基应符合 规定。 配方:绵籽壳 麸皮 10%、玉米粉10%、米糠 10%、棉籽饼 10%、杂木屑 石膏粉 2%、含水量 65%。 料将棉籽壳提前 10h12h 按 1
1、于不良的环境条件,常会导致金针菇的子实体失去常态,产生畸形,常见的有以下 4 种。 1 针尖菇主要症状:菇体顶部尖细(菌盖仍停滞在原基发育时的幼小状态,直径为12菌柄中、下部稍粗,类似针尖状,因此常称为“针尖菇”。 发生原因:在子实体发育前期,生长环境中二氧化硫浓度偏高,抑制菌盖的生长,形成针尖菇。 防治措施:出菇场要建立良好的通风措施。 瓶栽金针菇待原基形成后进行 35天的幼菇形成培养
2、量 60%。 木屑 50%,玉米芯 34%,麦麸 15%,石膏 1%,含水量 60%。 每袋(17 厘米33 厘米高密度聚乙烯)装料 斤。 装二级种、三级种,灭菌 压力下保持 2 小时,常压灭菌 100保持 8 小时。 栽培袋常压灭菌 100保持 12 小时。 种和栽培袋培养主要是温度和光照方面的管理,菌丝生长阶段避光,定期通风。 金针菇菌丝生长温度 832,最适宜 2025,子实体生长
2、呈龟背形,然后在料面上用塑料薄膜盖严。 3 科学管理菌丝体生长阶段管理。 播种后 10 天内如有个别地方菌种未萌动,可撒石灰水促进萌动,播后在大棚上或阳畦上加盖草帘保温。 在 710条件下,15 天左右菌丝就长满整个畦面,30 天左右菌丝就深入到料面下 5 厘米左右,40 天就可以揭膜通风催蕾,这时要保持 80%以上的高湿环境,每天揭膜通风 10分钟,促使菌床由灰白色转为雪白色。
针菇属低温型食用菌,子实体在平均气温 20以上就难以生长,春季栽培的菌筒,出菇后期往往因遇气温高影响继续出菇,有的菇农把这些未出完菇的菌筒当燃料或白白地抛弃掉,实在太可惜。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使未出完菇的菌筒安全越夏,到秋季气温适宜时再管理出菇。 安全越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晾干法,菌筒停止喷水,清除料面残菇、菇根和杂物,搬到通风干燥的房间堆放好。 没有出过菇的菌筒,把袋口解开,日晒 l 一 2
2、洒或不洒。 每次洒水后要加强通风,然后再覆盖地膜。 出菇期间室内气温应调至 17以下。 发病后要及时将病菇摘除,并喷洒每毫升含 100 个单位200 个单位浓度的农用链霉素,或漂白粉 600 倍液。 期为针头状,后扩大成芝麻粒大小,连缘不整齐,病斑之间又能联合成不规则的大锈斑。 该病的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存在于培养料及漂浮的空气中,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条件下锈斑病易发生,先感染培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