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
先在菌盖上发病,出现芝麻、绿豆大小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不整齐,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发展连成一片包括整个菌柄,使菌柄全部变褐色,质软、不能直立、有粘液,最后变黑褐色以至腐烂。 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近年来已成为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原因,主要菇房采用上年用过的材料,工具带入病菌和管理时人为带入病菌。 菇房内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是诱因,菌盖表面的水份特别是寒冷天气喷冷水与发病有重要关系,相对湿度过高。 防治
1、针菇子实体菌柄基部往往易变褐色,导致菇质变劣,影响商品质量。 为此,进行了金针菇栽培技术研究,所产金针菇色白质嫩,菇形整齐,球形,呈未开或半开状,菇柄长 1214粗 基洁白,深棕褐色部分极少,达到了金针菇的商品标准,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培养料的配制主要配方:棉籽壳 89%,米糠或麸皮 10%,石膏 1%;锯木屑 80%,米糠或麸皮 20%;玉米芯 73%,鼓皮 25%,石膏 1%
1、)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 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 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 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表面面积很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就产生热量,病原菌便在适温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产生根腐病。 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禁止将水喷到菇体上。 一旦发病,要立即采收,对菌床进行喷施
1、产金针菇要求采用优良菌种。 即要求采用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高产优质品质和采用具有最佳菌龄和典型特征、生命力旺盛的菌种。 目前国内生产上普遍使用的金针菇生产品种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类是菇体金黄色至浅褐色。 这类品种的特点是出菇的适宜温度范围比较宽,容易出菇,出菇早,有时会出现边发菌边出菇的现象,转潮快,出菇的后劲比较足,即后面几潮菇占总产量的比例较高。 鲜菇质地脆嫩,菇体色泽对光线比较敏感。
1、然一年可收 3 茬,但培养料生物转化率最高只能达到 100%,每次生育期长达 95 天,一年只能循环 3 个栽培周期,且第三茬菇柄短而粗,易开伞盖,商品质量差。 这里根据金针菇生长特点而配制的一次性培养料栽培新技术,不但生物转化率高达 193%,栽培周期缩短 40 天,而且金针菇株数增多、株柄增高,提高经济效益 80%左右,比较优势非常明显。 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1、自制培料。 取棉籽壳
1、但能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占地面积,而且易补偿后期营养液,简化管理,能提高金针菇的产量与品质。 一、栽培常用的配方:棉籽壳 克,麸皮 10 千克,麦草 5 千克(切成2米长),过磷酸钙 克,糖 克,石膏粉 克,克;棉籽壳 20 千克,木屑 15 千克,麸皮 克,菜籽饼 5 千克,糖 克,过磷酸钙 克,石膏粉 克,另加硫酸镁 克;棉籽壳 克,甘蔗渣 克,麸皮 克,糖 克,石膏粉 磷酸钙 克
1、】病原菌黑头病又叫细菌性褐斑病,是一种假单孢杆菌,属于裂殖菌门、裂殖菌纲。 病菌呈杆状,形成白色菌落,革兰染色呈阴性反应。 【2】病害症状细菌性褐斑病是引起金针菇褐腐的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很大。 病菌一般只侵染子实体的表面组织,不深入菌肉。 子实体被侵染初期,菌盖表面出现小的黄色或苍褐色变色区,以后变成暗褐色的凹陷病斑,菌盖上的病斑成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加深并毗连成不规则的大型斑块
1、)常见的几种杂菌病害 文氏杆菌属,杆状,周生鞭毛。 侵染初期,在培养基表面,菇丛中浸出白色混浊的液滴。 使菇柄很快腐烂,褐变成麦芽糖色,最后呈黑褐色,发黏变臭。 产生根腐病的根本原因是把带菌的水直接喷到菇体上,由于菇丛很密,表面面积很大,呼吸作用很强,水分不能及时散失,就产生热量,病原菌便在适温条件下大量繁殖生长,产生根腐病。 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禁止将水喷到菇体上。 一旦发病,要立即采收
用金针菇栽培结束后的下脚料栽培草菇,生物效率能达 30以上,与纯锦籽壳栽培草菇的产量不相上下、具体方法如下:行曝晒,打碎去掉霉变的菌袋。 5、青糠 10、石灰 4、石膏 1、另外添加干料总量20的发酵干牛粪更好。 5 天将培养料拌湿后实施堆制。 堆制时为增加料温应盖薄膜升温,过 36小时后翻动 1次,共翻 3次。 要求料堆内最高温度可达 70以上。 龄 20天左右。
1、工作场所用百病傻或赛百 09 药物喷洒并沉降后,把菌袋两头的扎口打开,并拉直袋口,将接种块和基料表面的一层厚菌膜及老菌皮去掉,即为搔菌。 搔菌可使菇蕾生长整齐一致。 所用工具可用 8 号铁丝做一个 34 个钩齿的小耙子,将基料表面菌膜搔破,连同老菌皮和种块一起清除,然后将料面稍整平,有条件的可随即灌入清水,12 小时后将多余的水倒出来;为防止杂菌侵染,手耙在使用前应先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