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2、面积倒伏,加剧了病害的大流行,产量损失 30%以上。 该病在我区主要表现症状有两种类型,即茎腐型和花腐型。 茎腐型在茎秆的各部位都能发生,初期在茎表面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约 1520 天后大面积的黑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形成扣环后,植株萎蔫死亡或遇风猝倒死亡,此类型症状多见于茎中下部或穗颈处。 花(穗)腐型向日葵开花后在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严重发病区,常年发病率 1030,严重的高达 80。 菌核病可造成油菜产量损失 1070。 油菜菌核病田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带菌的花瓣脱落到叶片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大蔓延至茎秆诱茎发病,通过枝叶接触,病害蔓延至邻近健株。 因此,花期是油菜菌核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时期,对菌核病的防治措施应提前至早春进行。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核病是油菜春季易发病害,为害油菜茎秆,引起植株早枯,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防治上应抓好以下措施。 一、清沟排渍。 春季雨水多,油菜田易受渍害,轻则影响油菜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能力,重则造成油菜根烂茎,影响产量。 且由于湿度大,菌核病菌容易繁衍。 因此,春季清沟排渍工作尤为重要。 二、中耕松土。 根据菌核入土 10 厘米即不易萌发的特点,在油菜盛花前中耕松土 23 次
2、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2、烂盘型这种病症主要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 遇到多雨天气,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黑心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烂自行脱落。 (二)发病原因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 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是安徽宁国市秋播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占第二位。 由于长期连作,土壤中菌核积累数量增多;双低油菜的推广应用,硫代硫苷含量低,抗病性差;秋冬双发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油菜春季叶面积系数大,清沟的土无处堆放造成清沟沥水在生产中不能落实;防治时期,油菜长势茂密、分枝交错,因防治操作困难而放弃防治或不能适时防治;使油菜菌核病成为油菜生产中的灾害性病害;我地近九年中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菌核病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发生,虽以开花后期至结荚期发生最为严重,但早期预防对控制病害的发生极为关键。 开春后雨水增多,油菜田间荫蔽度加大,如果排水不良,湿度增高,会诱发菌核病的发生。 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清沟排水工作,保证畦沟无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早春油菜适时适量施用春肥,有利于加快油菜生长发育,促进油菜春发。 但不能偏施重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料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达 10%30%,严重的 80%以上,影响油菜丰产丰收。 防治方法如下:一、发病症状苗期发病,基叶与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白色,组织被腐蚀,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 成株期叶片发病时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有黄晕。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菌核病又名油菜菌核软腐病,农民称“白秆”,是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 在有油菜种植的地方都可发生,引起不同程度的减产。 在重庆市垫江县发病株率一般在 5严重田快达 50以上,病株一般减产10一、发病症状苗期发病,基叶与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 后扩大转为白色,组织被腐蚀,上面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 成株期叶片发病时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文名称:花生小菌核病拉丁学名:生为害症状:花生小菌核病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也能为害茎、叶及果实。 初发病时,病斑暗褐色,渐扩大,变茶褐色,最后呈黑褐色。 受害部位软化腐烂,维管束被破坏,整株萎蔫枯死。 在潮湿情况下,病部表面生褐色毛状物,并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常柱根茎的皮层及木质部之间产生黑色菌核,有时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病原菌形态特征:为真菌(起的病害。 分生孢子梗褐色,细长有分隔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菌核病是油菜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发病率高达 10%30%,严重的达 80%以上。 油菜受菌核病危害后,以茎秆受害最重,严重时造成茎腐,植株枯黄,结荚不实,后期倒伏,将严重减产,菌核病已成为油菜生产的一大障碍因素。 有农业部网站消息说,今年菌核病在长江中下游油菜产区偏重发生。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油菜专家胡胜武指出,防治油菜菌核病,首先要从源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