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 20 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子囊盘柄在土中得不到光照,不能发育形成子囊盘,可减少浸染来源。 4、轮作:应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5、排水与施肥:尽快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适量少施氮肥可减轻发病。 6、铲趟
2、空,菌核充塞其中。 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 豆荚染病 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防治方法:(1)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 (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40%多硫悬浮剂 600液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液、50%混杀硫悬浮剂 600 倍液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季是油菜菌核病的盛发期,尤以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更要精心治好该病。 根据经验,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清沟排渍春季雨水增多,油菜田易遭受渍害,轻则影响油菜根系的呼吸作用与吸收能力,重则造成油菜烂根烂茎,影响产量,且因田间湿度大,易发病流行,要及早清沟降渍。 二、中耕松土在油菜现蕾至开花期中耕培可切断菌核产生的子囊果栖,对减轻病害发生有明显作用,还能控制杂草的生民
2、失达 25%以上。 一、发生特点:向日葵菌核病在蔚县主要是花腐型即烂盘。 一般在向日葵开花后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盘后使组织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天气潮湿或遇雨会出现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遍布在籽粒之间,形成黑色菌核网覆盖在花盘上。 后期因花盘组织结构腐烂使整个花盘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籽粒上的症状一般不十分明显
2、,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团体化。 当遇到多雨天气时,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转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子粒不能成熟,严重时可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 要是由菌核病萌发浸染而引起的。 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 25 年。 它的侵染方式有两种: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苗期到成熟期都会发生,以终花期到成熟期发病较重。 病菌主要危害油菜的叶、叶柄、茎秆、花和荚。 油菜菌核病是铜仁地区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年自然病株率 20%30%,自然病指 1015。 2002 年在该地区严重发生,病情为历年之最。 2003 年 5 月中旬,笔者调查了 90 块典型田块,自然病株率为 1%100%,平均 自然病指为 3100,平均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发生及为害由于去冬今春气温较低,致使全县油菜的生育期推迟 710 天。 预计低坝地区3 月中旬进入盛花期。 据县气象局的天气预报:3 月 12 日14 日小雨,3 月 17日19 日小到中雨,有利于菌核病菌的侵染和流行。 据我站 3 月 10 日系统调查,油菜菌核病平均病株率为 216),比上年的 16%低 百分点,已达到防治指标。 二、发生趋势预计今年为中等发生年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前,枣阳市油菜已进入盛花期,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显得特别重要。 在市科技入户专家组植保专家、市植保站站长张广照的指导下,枣阳市植保站经过详细调查,对全市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度作出预报,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要点。 据调查,一是油菜受冻面积大,植株抗逆能力弱。 由于元月 10 日后,我市受到了历史上不遇的特的暴雪和持续冰冻天气,油菜受冻面积达 100%,有利于发病。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称菌核软腐病,是世界范围的油菜主要病害,居中国油菜三大病害之首。 其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量,中国以长江流域最严重,轻病年减产 1020,重病年减产达 50左右。 1 油菜菌核病菌源油菜菌核病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侵染引起。 在菌核病侵染循环中,菌核是越冬越夏及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菌核呈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色,在适宜的条件下
2、后分泌酶使附近的寄主组织解体,再进一步扩展蔓延到寄主的其他部分。 据调查研究,黑龙江省北部垦区大豆盛花期为 7月 10日20 日,子囊盘出现的高峰为 7月 20日至 8月 10日,菌核病盛发期为 8月 10日至 20日。 防治措施:1、品种选择:尽量选择株型收敛,通风透光好的品种。 2、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3、深翻:发病严重的地块,实行秋季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