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季油菜菌核病防治方法:春季是油菜菌核病的盛发期,尤以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更要精心治好该病。 根据经验,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清沟排渍春季雨水增多,油菜田易遭受渍害,轻则影响油菜根系的呼吸作用与吸收能力,重则造成油菜烂根烂茎,影响产量,且因田间湿度大,易发病流行,要及早清沟降渍。 二、中耕松土在油菜现蕾至开花期中耕培可切断菌核产生的子囊果栖,对减轻病害发生有明显作用
2、又可通过培土壅蔸防止油菜倒伏。 施磷钾肥。 基肥占总肥量的 50%左右,每 667平方米(1 亩)施纯氮 15 公斤。 苗期追施速效氮肥,并配施适量的磷钾肥。 现蕾至花期酌情追施氮磷肥,可根外喷施 1%尿素加 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 生长期补硼 12 次,可防止花而不实。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减少菌核病发病率 30%左右。 理,少浇无用水,既省工又降低成本,还可减少病菌发病条件。
2、下,连续 4 天以上的情况才有可能发病较重。 2、湿度条件在我县每年的 7 月 25 日8 月 5 日之间,在日平均湿度 85%以上时,持续 5 天以上才可能发病,低于 80%,大豆基本不发病。 如果在这一期间,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就会增加大豆田间湿度,如果是连续的阴雨天,降雨量超过300间日平均湿度就会达到 85%以上,如果此时气温较高,会增加地表水的蒸发,降低湿度,降低感病机会。 3
2、,适宜温度 520对菌丝生长最有利,菌核萌发适宜温度 15,高于 50,5 分钟即死亡,棚室内相对湿度高于 85%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大部分菌核埋在 6 厘米土层以下。 种植前彻底清除杂草,掌握在病菌子囊盘出土盛期进行中耕,切断子囊束。 长期注意通风降温排湿,发现病株及时彻底清除,带出棚外销毁,防止病菌落入土中,以减少越冬菌源。 病初期可喷洒 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2、有长柄。 子囊盘表面排列有子囊,呈棍棒状,内含有 8 个子囊孢子。 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即萌发,产生子囊盘,弹射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侵入寄主发病后,则通过菌丝在田间进行再侵染。 田间还可通过染有菌核病的杂草(如马齿苋)传播到香菜上,反复侵染,后来条件恶化时,病菌又形成菌核进行越冬。 )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病菌发台的温度是 0最适的温度 20左右,相对湿度 85%以上
2、球形,平滑。 菌核萌发后长出子囊盘,子囊盘出土后呈喇叭状,盘内有呈棍棒形的子囊,囊内含有呈椭圆形的子囊孢子,单胞,排列一行。 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菌核萌发,出土后形成子囊盘,盘内产生子囊,子囊弹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 侵染芹菜发病后,主要通过农事操作、接触传播,进行再侵染。 )温湿度菌核病在比较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生,适温为
2、这种原因造成的呢。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咨询了寿光市田柳镇蔬菜医院的经理尹克忠,在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方面,尹经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他说:老百姓反映的黄瓜棵子上长白毛就是感染了菌核病,染病部位长出的是一层致密的白色菌丝。 嫁接后的黄瓜产生的不定根是诱发该病发生的一个因素,因为一旦产生较多的不定根,就失去了嫁接的意义,植株抗性降低了,自然容易感染各种土传病菌。
2、生、排列于盘面,棍棒状,内含 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或梭形,无色、单胞。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核遗留于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夏、越冬。 菌核萌发后,子囊盘中的子囊孢子成熟后向外弹射,借气流传播。 先在生长衰弱部位如叶片、花瓣上侵染,以后侵入健部,引起为害。 在田间病菌可以反复侵染,扩大蔓延。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条件。 病菌发育适温 20,相对湿度 85%以上为适,低于
2、发,效果更佳。 或者勤中耕、勤松土,及时地铲除出土的子囊盘,可减轻发病。 5施足肥料和合理密植施经过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 每 6667 平方米施7000 千克以上,并增施磷、钾肥和适当追肥,可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另外,合理密植(切勿密度过大)和科学浇水(不能大水漫灌),可避免湿度过大,减少发病。 6清洁田园及时铲除田间、地头、地边和垄沟上的杂草(如灰藜、马齿苋等)和及时摘去病叶或拔除病株
2、越冬。 北方地区 3气温回升到 5只要土壤湿润,菌核就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 子囊盘开放后子囊孢子萌发先侵害植株根茎或基部叶片,受害病叶与邻近健株接触即可传病。 菌核本身也可以产生菌丝直接侵入茎基部或近地面的叶片。 发病中期,病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形成的新菌核萌发后进行再次侵染,发病后期产生的菌核则随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 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对病害发生程度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