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莴苣,莴笋菌核病
2、的鼠粪状的菌核。 二、发病规律1病原菌菌核病是由于囊菌亚门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 子囊盘呈杯状,淡黄褐色,盘下有柄;子囊呈棍棒状,内含有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或梭形,无色、单胞;菌核黑色,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 2侵染循环菌核病病菌是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 1 年(土壤潮湿)至 3 年(土壤干燥),是病害初侵染来源。 第二年春天,遇条件适合时,菌核即萌发
黄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2、絮状菌丝,最后导致叶片腐烂。 二、防治方法1、土壤消毒:播种或定植前除净落叶、杂草和根茬,用甲基托布津 500 倍液或双效灵 200 倍液进行消毒,杀灭土壤中病菌。 2、苗期防治:一旦发现病苗应立即摘除病叶、病瓜,对蔓部发病的植株要及时拔除,带到棚室外深埋或焚烧。 铲除棚室内的杂草,消灭中间寄主。 同时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并加强苗期管理,喷洒速克灵 10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 500
胡萝卜的菌核病
2、子囊排列在子囊盘表面。 子囊棍棒状,内含 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菌核及子囊孢子在贮藏窖内、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 田间可由子囊孢子侵染引起发病,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由伤口或生活力弱的部位侵入,病、健株接触也是重要传播途径,特别是在贮藏期窖内病害主要靠病、健肉质根接触,由菌丝扩展而传播。 病菌较喜低温、高湿条件。 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适温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