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版
捆在一起时 mC=mA+ mB,因为新组成的物体比上述两个物体中任一个都要重,那么它下落得最快。 ②局部分析: A物体下落的快,受到一个下落得慢的物体 B 的作用,结果就像一个大人拉着小孩向前跑,比大人单独跑要慢,比小孩单独跑要快一样,他们的共同速度应介于 A、 B 两物体之间即 vA> vC> vB。 伽利略用归谬法巧妙地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从而 得出结论:重物体不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的声 音称为次声。 超声和次声人耳都听不到。 人耳能听到蜜蜂飞行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就是因为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频率在不到 20Hz,而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频率在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之内,所以能听得到。 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 自然界却有许多动物不 仅能发出超声,而且能听到超声。 如大象能听到最低频率为 12Hz的次声,狗能听到频率达 50000Hz的超声
+ O2 == KO2(橙黄色,超氧化钾) 在室温时,铷和铯遇到空气时就会燃烧,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相似性 :。 递变性: 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 与水反应 2Li + 2H2O == 2LiOH + H2 ↑(较剧烈) 2Na + 2H2O === 2NaOH + H2↑(剧烈) 2K + 2H2O ===
( 3)利用油料植物所产生的生物油; ( 4)把生物质压制成成型燃料(如块型、棒型燃料),以便集中利用和提高热效率。 ( 1)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①所有元素中,同物质的量,氢质量最轻。 ②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 出 10 倍,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 ③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 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
下列叙述 不正确 . . . 的是 A、 a和 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 B、 a和 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 Cu2+ +2e= Cu C、无论 a和 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D、 a和 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 Cu2+ 向铜电极移动 解析: A、发生置换反应,正确。 B、形成原电池,铜片作正极,溶液中 Cu2+ 先放电,正确
拴上一把钥匙。 富兰克林用一只莱顿瓶来收集天电。 在一次雷闪中,风筝上的绒毛头竖起来。 同时钥匙和富兰克林的手指间认出一串电火花。 这时候受到猛烈电击的富兰克林忘却了雷击的痛苦,欣喜地向身旁的儿子喊道:“我受到电击了。 现在可以证明:雷闪就是电”。 接着,富兰克林通过钥 匙,使莱顿瓶充了电,用来做电气实验,就这样,他终于揭开了雷电现象的神秘面纱。 原来天电和地电是完全一样的。
○ 2 这位同学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③这位同学从家走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三)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精确表示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某一位置的快慢情况的物理量。 如:炮弹刚出炮口那一时刻、那一位置的速度;汽车行驶时,刚好经过我校旗杆时那一时刻、那一位置的速度。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比较 ( 1)区别:平均速度是 粗略反映 运动物体在 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 ,而瞬时速度是
的声音。 超声波:高 于 2020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 20Hz的声音 (板书) 二、动物的听 觉频率范围 阅课本 P49“信息窗”,了解 人和各种动物听觉频率范围的不同。 有些动物,如蝙蝠、海豚、飞蛾等能听见超声波,大象、 鲸等能听到次声波。 多媒体展示动物图片 (板书) 三、超声波 特点: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应用: (1)声纳装置: 利用
20;„„。 学生心中依据的规律不一样,其摆放方式各有不同。 培养学生探寻规律的能力,动手能力。 [提示 ] 教材 14页“知识支持 ”,给出了铷、溴、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把它画在三张卡片上,并分析:依据前述规律,分别应放在哪个位置。 交流,动手 画出三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结构特点分别放在 相应的位置:铷在钾下面,溴在氯下面,碘在溴下面。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 继续完善周期表
全体学生。 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 实验需要在 教师 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 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 “土电话 ”,(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 “土电话 ”),介绍 “土电话 ”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 就此鼓励学生自制 “土电话 ”。 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