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版
50(不合题意,舍去) 答:(略) 解法二 :( 表示道路的面积) 32X+20XX2=3220 540 类似问题: 课本 P56 例 1 如图,用一块长 80㎝,宽 60㎝的薄钢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如图所示的底面积为 1500 ㎝ 2 的没有盖的长方体盒子,如果设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xcm那么长方体盒子底面的长为 ,底面的宽为 ,为了求出 x的值,可列出方程
将 四边形转化成 的问题来思考(如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添加的辅助线要在证明中写出,在图上画出(虚线) . ( 3) 证明过程要严密,做到步步有据: 证明 连接 BD交 AC于点 O,∵四边形 ABCD是 ,∴ AO = ,BO = . 又∵ AE = ,∴ OE = .即四边形 是平行四边形 . 证明方法 2:(提示:考虑证明 Δ ADE≌ Δ CBF或 Δ ABE≌ Δ CDF等 ) 5
射器向球的中间吹气,观察现象。 方案五:用注射器在下垂的纸条旁边向下喷出水流,观察现象。 方案六:把乒乓球放在水中相隔一段距离,用注射器向两球中间的水中喷水,观 察现象。 接着,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完成实验。 然后,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多个小组上台展示 他们设计的实验并加以解说 ,说出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最后,通过观察多个小组实验,归纳出气体和液体的共同规律 : 在气体和液体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 % % 若碳元素的质量为 1,可计算出“氧化碳”和“碳酸气”中氧元素的质量分别为: 、 ,其质量之比为。 ( 4)结论:两种元素构成的两种化合物,如果一种元素的质量恒定,则另一种元素的质量总是保持简单的整数比(即倍比定律)。 ( 5)应用:根据你现在已有的知识,可求出“氧化碳”和“碳酸气”的化学式分别为 、。 〖小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已知(观察) → 假设 →实验→结论(
_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证法) 3. 根据卢瑟福的实验和推论,画出 你认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三、学生练习 以下物品的发明与开发,属于化学对人体健康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 ) A.不锈钢 B.青霉素 C.农药和化肥 D.电话和电视机 以
展示平台,并对学生的归纳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交流完善。 电子式的书写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在明确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书写一些简单的电子式表示。 五.教学案例 学生书写 1~18 号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的 排布 复习引言: 怎样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归纳 练习(结束) 学生阅读思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学生阅读思考
与道尔顿的原子模型相比, 汤姆逊的原子 模型不同以往地 指出了原子是 ________的。 三、学生练习(小试牛刀) 1. 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 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 ——分子学说 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 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D.汤姆逊发现电子 2. 以下命题,违背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 ) A.石墨制成金刚石 B.煤加氢变成人造石油 C.水变成汽油
电子式。 ( 7)学生在直接看到电子式后,再逐步探究,什么是电子式。 电子式的意义是什 么。 为什么要用电子式来表示原子。 ( 8)练习书写电子式,因为是初次接触,只是练习常见元素原子电子式的书写。 ( 9)总结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案例 1.课的引入 复习前一节课所学习的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设问: ( 1)尽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原子还有更精细的结构,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科学又有了哪些突破。 学生活动 3:伦琴发现 X 射线,贝克勒尔发现元素的放射性现象。 学生活动 4:卢瑟福发现α射线。 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案例 1.情景引入 情景 1 引入新课 思考 2 小结并留下疑问 学生活动 1: 道尔顿原子论 思考 1 学生活动 2: 汤姆孙发现电子 学生活动 3: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 学生活动 4: 卢瑟福发现α射线 开始: 面对一支粉笔
解平衡 结晶和溶解是相反的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可逆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既可正向也可逆向进行的过程。 吸收能量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放出能量 固态 液态 气态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溶质 不断溶解 ,溶液是 不饱和溶液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溶质 不断结晶析出 ,溶液是 过饱和溶液 溶解速率 = 结晶速率;溶质 量保持不变,不再减少 /增加 ,溶液是 饱和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