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
2、)发病条件:该病是由野油菜单孢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型细菌侵染引起。 病原菌可附在种子上越冬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条件适宜时,病菌通过雨水、风及昆虫等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细胞间隙中繁殖,致使表皮组织不断增厚而成疮痂状,病斑溢出的菌脓再借风雨或昆虫扩大传播。 (3)防治方法:选用抗病优良品种。 种子消毒。 用 55温水烫种 15 分钟,或用 1%硫酸铜溶液浸泡已预浸的种子5 分钟
2、不能整得过小,应粗如碗,表土应整细整平,结合整地将基肥施入地里,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或饼肥。 开厢以左右包沟。 如地膜覆盖栽培,厢面整成龟背型以免厢面积水。 每行栽种两行,参考株行距。 、田间管理定植后应及时浇复蔸水,查补缺苗。 成活后,可用进口复合肥提苗次,每次每亩。 开花至大量座果前应注意控制肥水。 大量座果后,应及时大量追肥,每次每亩施复合肥,视苗子长势每亩加施民尿素。
2、初期,主要为害部分枝叶,首先病部枝叶萎蔫,逐渐扩展到全株,整个植株颜色转淡,最后叶片枯焦变褐色。 最显著的特征是,病株茎部外观表现不明显,解剖病株可见到维管束变成褐色,切片保湿培养时,可见到维管束中有乳白色粘液溢出,这是与枯萎病的区别。 防治措施: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调整土壤酸碱度,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一般亩施石灰公斤,使土壤值呈微碱性,抑制病菌生长。 增施磷钾肥
2、度都有很大影响。 温度偏低会抑制辣椒根系的吸收,叶脉间产生黄化,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开始落叶。 温度过高植株呼吸作用加强,能量消耗力口剧,也会加速叶片黄化脱落。 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减少,不能发挥光合作用的能力,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受阻,植株自身调整下部叶片的养分来形成新叶,使下部叶片提前老化脱落。 是营养物质输送的载体,土壤干旱会降低根系的呼吸机能,叶片气孔关闭,蒸腾作用相对停止,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2、为常见。 发病初期受害幼苗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严重时病斑扩展围绕整个茎基部,致使幼苗茎基部收缩,地上部茎叶枯死,但病苗直立不倒。 当湿度大时,病部可见到稀疏的淡褐色蛛丝网状霉,无明显的白霉,可与猝倒病区分。 沤根:辣椒苗期沤根是一种生理病害,通常表现是幼苗出土或分苗后长期不长新根,幼根外表皮锈褐色,逐渐腐烂,茎叶生长受到抑制,叶片逐渐发黄,不长新叶。
2、受害。 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渍状,凹陷,斑上隆起橙红色小点(分生孢子盘)略呈不规则环形纹排列,潮湿条件下整个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粘质物。 叶片发病,初生褪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变成褐色,圆形,中间灰白。 茎和果梗有时被害,形成不规则形的褐色凹陷斑,干燥时易开裂。 原经生物学镜检,该病由辣椒盘长孢菌侵染所致。 该菌属半知菌亚门盘长孢属真菌。 分生孢子盘在辣椒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呈盘状。
2、辣椒细菌性斑点病:是辣椒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旺长期易发生。 常引起早期大量落叶、落花、落果。 如果在长期的高温高湿条件下,叶片上的病斑不形成疮痂,而是迅速扩展为叶缘焦枯或在叶片上形成许多小斑点、之后引起叶片大量脱落。 4辣椒炭疽病是:辣椒挂果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危害果实,特别是成熟果实。 严重时,会造成果实大量腐烂,对产最影响极大。 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 二
2、、沈椒 1 号 2号、甜椒 1 号 2 号。 种子消毒。 用 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 20 分钟,清水洗净后再进行浸种催芽。 栽培管理。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使其早定植、早结果。 药剂防治。 喷洒 20病毒 A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50菌毒清 200 倍液,菌克毒克 200 倍液等。 幼苗期或定植后每隔 10 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 3黄螨:(1)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及田间枯枝落叶,平整土地
2、号、沈椒 1 号 2号、甜椒 1 号 2 号。 种子消毒。 用 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 20 分钟,清水洗净后再进行浸种催芽。 栽培管理。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栽培,使其早定植、早结果。 药剂防治。 喷洒 20病毒 A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50菌毒清 200 倍液,菌克毒克 200 倍液等。 幼苗期或定植后每隔 10 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 3黄螨:(1)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及田间枯枝落叶
2、植穴做好消毒处理,及时预防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疫病即烂脖根)。 三、管理辣椒不耐旱,也不耐涝,该品种根系发达,长势旺盛,开花坐果前,不要大水漫灌或浇水过勤,要控制长势,以防徒长和沤根。 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开花结果。 棚室内适宜温度应控制在 18及时采收门椒、对椒,保证中上部正常开花坐果。 该产品中上部连续坐果能力强,果大,产量高,坐果后应加强肥、水管理。 以高氮、高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