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因人施教,启发诱导 ——实事求是 第 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三个“ 家 ”、一个“ 创始人 ” 孔子的重要身份 ( 1) 思想家 ( 2) 政治家 ( 3) 教育家 ( 4) 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孔子的历史地位 ( 1) 中国的圣人 ,其思想后来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2) 世界的名人 ,位列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 共 10个 ) 之首 二、老子
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 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 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学生回答:《论语》 教师: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⑴思想核心:“仁”和“礼” 出示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解读《论语》中的仁、礼、鬼神观
要过分暴露自己的智慧、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自己的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者争夺那种强大,要“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 转化掉。 这是老子在总结世事经验上得出来的,能开启人生的指挥,所谓“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宁受胯下之辱”等等,就是在忍让和屈辱中求得生存的可能,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种人生态度,承续了不动感情
—— 陈鼓应等 《 老子评传 》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 犹如元人马致远在 《 秋思曲 》 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 照 《 说文 》 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
音和声由 互相对立而和谐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 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顺应自然规律来教化。 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 自居。 正因为不 居功 ,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不会失去。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 “ 无为 ” 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我还是不懂。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 (无为思想)
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3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可 105 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4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1 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2 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 106 他不自夸自诩。 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3 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 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 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
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 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别人长短善恶,乃是智慧,能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能够战胜别人,乃是有力,能够克服自己,才是坚强。 能够知足常乐,就是富裕,能够勤行大道而恒久不息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本,能 常处于道的,才能长久。 人既能以道为处所,自然也能和它同长久;既能以道为依归,虽死,却能与道同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辎重③。 虽有荣观④,燕处⑤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译文】 凝重是轻浮的根基,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因此圣人整天行走,都不离开供应衣食的车辆。 虽然有美食胜景,但他却能安然处之,超然 物外。 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还要轻率处理天下大事呢 ? 要知道,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啊。 【注释】 ①君:主宰。 ②根:根本,根基③圣人:指 理想之主。 ④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