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病
2、地及徒长苗、温度不适发病重。 该菌寄主范围广,国内已报道有 80多种植物可被侵害,如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伞形花科、藜科、菊科、百合科等多种蔬菜。 防治方法(1)轮作提倡与小麦、大麦等轮作 35 年,避免与水稻连作。 (2)适时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冬蚕豆避免晚播。 (3)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增施过磷酸钙,提高寄主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 03的 40拌种双粉剂或
2、缩,初无色,后深褐色,菌丝宽度不等,宽处1214核由桶状细胞结聚形成,初白色,后呈深褐至黑色,形状不一,常结合成块,直径 l 一 10更大。 有性阶段生在深褐色菌丝上,形成灰色子实层,层内混生有担子,其顶抽出 4 个小枝,顶生单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透明,卵圆至椭圆形,大小 81347(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以菌丝和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内越冬。 翌春以菌丝侵入寄主,在田间辗转传播蔓延。
枯病,在水稻育苗期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对其发病症状,大家比较了解,究其发病原因,不外温度低、温差大、苗床地势低且贫瘠、土壤酸碱度过高、营养土消毒不彻底、播种量过大、在前茬白菜地育苗等。 针对发病原因,水稻立枯病只有采取综合措施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的地决作育苗地(即置床),并整平耙细。 于我们是苏打盐碱地区,这一程序不可缺少。 将浓硫酸稀释 300500 倍
1、004 年全区水稻大面积发生青枯型立枯病,主要是气候异常、气温较高,忽冷忽热、大风日数较多,管理不到位,没做到适温炼苗,适时补水。 导致床内温度高,秧苗徒长,根系发育不良,低温和低温时段导致青枯型立枯病发生。 个别农户粗放育苗、床土 偏高、补水方法和时间不合理,改浇水为灌水刺伤根系,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也是青枯型立枯病发病原因。 理配制营养土,采用 60%70%旱田或园田无除草剂表土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枯病又称烂根、黑根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南、北方棉区均有发生,可造成缺苗断垄,重病年大量死苗,造成毁种。 棉花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 立枯病主要是寄生生活,也可腐生。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数月至几年。 立枯丝核菌可抵抗高温、冷冻、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一般能存活数年,且耐酸碱,在 围内均可生长。 因此
2、种愈早,幼苗田间生长时期长发病愈重。 用病残株沤肥未经腐熟,能传播病害发病重。 地下害虫多、土质瘠薄、缺肥和大豆长势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 药剂拌种。 用种子量 40甲基立枯磷乳油或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实生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 年轮作。 选用排水良好高燥地块种植大豆。 低洼地采用垄作或高畦深沟种植,合理密植,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雨后及时排水。
枯病是水稻苗期最主要的一种病害。 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 近几年,东北寒冷稻区旱育苗发生较重,轻者成撮成片发生,重者幼苗全部死亡。 1、症状及发病时期立枯病主要有幼苗腐死,立针基腐,卷叶黄枯和打绺青枯四种症状。 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生,但离乳期发病最重。 病苗叶无露珠,心叶或上叶片打绺,根少暗黄色无新根,茎基部逐渐黄枯
1、育秧是水稻生产普遍采用的育秧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立枯病发生危害是粮农最烦恼的事。 因为立枯病是旱育秧生产中发生最多、最容易造成毁灭性灾害的一种病害。 它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病害,发生这种病害最终使粮农造成秧苗数量减少,品质下降,甚至全部枯死,影响稻谷生产。 一、立枯病的发生原因立枯病的发生原因与症状。 立枯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 3 种。 一是种子带菌或秧床带菌,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俗称棉花黑根病、烂根、腰折病。 主要为害棉苗。 侵染幼茎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 棉苗失水较快,一般不倒伏。 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稀疏的丝状物及粘附在其上的小土粒。 侵染种子引起烂种或烂芽,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时流出共黄褐色粘液。 侵染子叶及幼嫩真形成不规则褐色坏死斑,后干枯穿孔。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采用乙草胺播后芽前除草,极易出现药害,其症状与棉苗立枯病症状相似,均表现幼茎呈现黄褐色斑,严重时棉苗死亡。 在生产上应予以区别诊治。 棉苗立枯病症状。 在接近地面幼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斑,日渐扩大,向内凹陷变成黑褐色腐烂,而使棉苗倒伏枯死,叶片极少受为害。 乙草胺药害症状。 整个幼茎表皮呈现黄褐色,部分子叶柄也出现黄褐色。 药害较轻时,内部维管束为绿色,药害缓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