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 “ 传神之笔 ”。 作者以 “ 浓睡 ” 、 “ 残酒 ” 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 “ 卷帘 ”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
,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链接到幻灯 8) 作者为何提到重阳佳节。 (链接到幻灯 9) 你认为上片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幻灯 10) 下片写了那些意象。 试举两例写出与之相关的词句。 “ 莫道不销魂 ” 三句历来为人称道
1、2016/11/282016/11/28李清照 (1084一约 1151),自号易安居士,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 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
2、是状元之孙,饱读诗书。 所以,她从小就浸淫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十八岁后更与太学生赵明诚喜结连理,两人伉俪情深,过着赌书泼茶的幸福优裕生活。 赵明诚亦出生名门,父亲赵挺之是徽宗朝丞相,且夫妻均喜爱金石、古玩。 于是,殷实的生活氛围和浓郁的文学气息造就了李清照俊逸、健拔的柔婉词风。 她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早年欢乐,中年黯淡,晚年凄苦分别对应新婚的幸福、别离的轻愁、寡居流浪的悲苦。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 ,品格高洁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以议论的方式行文。 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 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 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 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 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 “ 何须 ” 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 花中第一流 ”。 思考 2 :诗句如何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
纨绔子弟的不良的习气。 他从小就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爱好。 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陈师道,是他的姨夫。 这陈师道是那么地不待见他的爸爸赵挺之,可是对他这个外甥非常地欣赏,陈师道在外地做官,至少有两次亲自给他这外甥写信,告诉他我在外地做官,看到有哪些哪些碑刻的文字,看到有哪些金石的文物,我告诉你信息,你可以来买,你可以来选购,他对这个外甥特别好。
答案: A 3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薄雾浓云愁 永昼. . 漫长的白天 瑞脑 销.金兽 熔化 B. 有暗香 盈.袖 充满 凄凄惨惨 戚戚. . 悲愁 、 哀伤的样子 解析: A项 “ 销 ” 是 “ 焚烧 ” 的意思。 答案: A C. 有 暗香. .盈袖 清淡的香气 乍.暖还寒 忽然 D. 这
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 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 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李清照派人先将书册、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备去那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又失陷,道路不通。 并且大部分文物又在战乱中散失。 在赵明诚病重期间,他的朋友张飞卿曾携一玉壶来看望他。
这首词写词人重阳佳节时对丈夫的思念。 上阕通过写 “ 薄雾浓云愁永昼 ”“ 半夜凉初透 ” 的感觉 , 表达了词人离愁与孤独凄凉的心情。 下阕描写把酒赏菊也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 一句 “ 人比黄花瘦 ” 活画出词人多愁善感 、 销魂憔悴的形象。 • 2. 设疑激智 • (1)《 醉花阴 》 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 , 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 “ 闺怨 ”
娟。 有关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那时他已经 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已经分别七年的弟弟又远在他乡。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鱼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