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
径比 (r+/r )是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重要因素 ,简称几何因素。 下面我们研究一下 CaF2的晶胞 CaF2型 (萤石) ( 1)立方晶系,面心立方晶胞。 ( 2)配位数 8: 4。 ( 3) Ca2+, F,离子键。 ( 4) Ca2+立方最密堆积, F填充在全部 四面体空隙中。 决定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 几何因素 : 晶体中正负离子的半径比决定正负离子的配位数 电荷因素 :
作用下,展开剂携带 Cu2+ 和Fe3+ 沿滤纸纤维向上移动因为速度不同(吸附和溶解能力的不同),一段时间后, Cu2+ 和 Fe3+ 距起点的距离会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操作要点及主要实验现象 1.操作要点 ( 1)裁纸 ( 2)点样 ( 3)展开 ( 4)显色 (5) 分离 四:实验方案设计 装置制作 点层析试样 配展开剂 层析操作 显色反应 操作步骤: 操作要点: 滤纸剪成约
cm 滤纸不可触及试管的内壁,纸条末端浸入展开剂约 ,不能让试样点浸入展开剂 二 、 操作方法 配制试样溶液 离滤纸末端约 2cm处用铅笔 点样 用毛细管取样品溶液,轻轻点样于原点上,晾干,重复 3~ 5次。 斑点直径需 取展开剂 不能粘到试管壁上 约 2cm 试样点 如果试样接触展开剂,样点里要分离的离子或者色素就会进入展开剂,导致实验失败。 三、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 实验原理 含有
2、,背暗异唇蚓、叶绿异唇蚓、长异唇蚓和红色异唇蚓是不耐酸的种类。 土壤的氢离子浓度()也会影响进人滞育的蚯蚓数量。 据报道,把背暗异唇蚓分别放人不同的氢离子浓度的土壤中,发现土壤越酸,则蚯蚓进人滞育越快,在氢离子浓度为 摩/升(土壤中,蚯蚓的滞育期最长。 根据蚯蚓在缓冲液中发生的神经冲动记录可以看到,蚯蚓虽然整个身体遍布酸的感觉纤维,但并未发现口前叶部分比身体其余部分敏感。
泄漏,继续升压至 保压 20 分钟压力不回落无泄漏合格,在各阀组排凝口排净清水防止结冰; ⑥在主管 HA301080G1FF3 水洗完毕后,依次按照以上叙述分别进行水洗,最后将各进槽盐酸管道 HA306040G1FF3 上的 FCV2211 调节阀拆除、止回阀拆除后 分别进行单槽加酸管水洗保压,测试合格(同第5 项检验); ⑦水洗打压流程简图见下页 责任人及时间: 19 八
3- )> c( H+)> c( RO32)> c( OH- ) B. c( Na+) +c( H+) =c( HRO3- ) + c( RO32- ) +c( OH- ) C. c( H+) +c( H2RO3) =c( RO32) +c( OH- ) D. c( Na+) =c( HRO3- ) +( H2RO3) +2c( RO32) 已知一种 [H+]=1 103mol/L 的酸和一种
下,展开剂携带 Cu2+ 和Fe3+ 沿滤纸纤维向上移动因为速度不同(吸附和溶解能力的不同),一段时间后, Cu2+ 和 Fe3+ 距起点的距离会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操作要点及主要实验现象 1.操作要点 ( 1)裁纸 ( 2)点样 ( 3)展开 ( 4)显色 (5) 分离 四:实验方案设计 装置制作 点层析试样 配展开剂 层析操作 显色反应 操作步骤: 操作要点: 滤纸剪成约
电荷( mol 1= mol),故 K+一定存在。 由于 CO 和 SO 都能与 Ag+形成沉淀,所以这三 组实验不能证明一定有 Cl,其仅是可能存在。 答案 A 42423424 ,欲确定是否含有下列离子: Na+、 Mg2+、 Al3+、 Fe2+、 Ba2+、 NO 、 SO 、 Cl、 I、 HCO ,取该溶液实验如下: 3 243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 取少量该溶液,
根据焰色反应颜色推断:如 Na+( 黄色 ) 、 K+( 紫色 )( 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 根据特征反应现象推断:如往试液中滴加 KSCN 溶液呈红色、加碱产生红褐色沉淀、加苯酚溶液呈紫色均可推断溶液中含 Fe3+。 第 4讲 │ 要点探究 根据一些现象判断原溶液中某离子是否存在时,要注意所加试剂中是否含该离子或是否能生成该离子而产生干扰。 在根据现象判断某种离子一定存在的同时
Al3++3AlO2+6H2O=4Al(OH)3↓ D.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Cl2+2OH=3Cl+ClO+H2O 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在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盐酸 HCO3+H+=CO2↑ +H2O B. 把金属铁放入稀 H2SO4中: 2Fe+6H+=2Fe3++3H2↑ C. 向 FeCl2溶液中通入 Cl2: Fe2++Cl2=Fe3++2Cl D. Na2S 溶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