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
到母校了。 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 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 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 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 17 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
故事,但是我们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 我 ” 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一形象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为什么小说反复对学校走廊上布置的艺术作品描述。
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 1937年 12月 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 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 1970年 12月
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 战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 主题 文明 与野蛮 2. 小说中的 “ 我 ” 经历了这场战争 , 并且 “ 失足 ” 、 “ 失手 ” , 几乎 “ 失身 ” , 可谓“ 英勇无比 ” , 他这一 “ 壮举 ”有没有得到同胞 、 国家的认可。 “ 我 ” 当时是以什么样的目的或心态去参战的。 而今 “ 我
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令他“惊骇万状”的事还没有完结,又一个悬念结束了:上了手术台,在打开包扎之后,发现:“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 —— 也就是说, 四肢仅存一肢,一个八年级学生的战争结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的英雄梦完结了。 年轻的学生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再也不能摆出潇洒的模样,他“猛地仰面躺下”、“失声呼叫”,
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行军事训练 1937年 12月 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了战争狂热 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阅读下面两段史料,回答问题。 1970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