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不管。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 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 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
: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译文】 孔子说: “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 词句来称赞他。 ” 82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 (1),慎而无礼则葸 (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 君子笃 (4)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 (5)不遗,则民不偷 (6)。 ” 【注释】
此种种,只因人心里少了一样东西 仁爱之心。 近两年来,社会上 有关“老人摔倒了,你扶不扶”的问题成了热门话题,引发了人们的大讨论。 呜呼。 如果孔子在世,看到如此命题,他老人家一定要被我们气死了。 “泛爱众”。 就是要博爱众人。 我们常说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当老人摔倒,孩子无助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伸一把手。 为什么要考虑扶一把的“后果”。 我认为,当我们内心刚出现迟疑、踌躇的同时
论 . ( )语 不亦 说 . 乎( ) 人不知而不 愠 .( ) 诲 . 女知之乎( ) 不 悱 . 不发( ) 学而不思则 罔 .( ) 思而不学则 殆 . ( ) 默而 识 . 之( ) 举一 隅 . 不以三隅反 ( ) 2. 解释加点的词。 ( 1)学而 时 . 习之,不亦 说 . 乎( )( ) ( 2)人不 知 . 而不 愠 . ( )( ) ( 3)温 故 . 而 知 新 , 可以
旧的知识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 《 为政 》 ) 却 ,表示转折 就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有害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 朗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 顺承 • 子曰: “ 学 而 不思则 罔 ,思 而 不学则 殆。 ” / / 转折 转折 子曰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体会
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 4)子曰:“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讲解: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译 《 述而 》 章 子曰:“ 饭 疏食 饮 水 , 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 于 我如浮云。 ” 吃 粗粮 冷水。 “ 汤 ” ,热水 胳膊 (用)不正当的(手段) 对于 孔子说: “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文句翻译 《 述而 》 章 子曰:“ 三 人行,必有我 师 焉 ; 择
学则 殆。 ” 转折 迷惑 转折 有害 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 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 品质高尚 忍受 乐于学 分析文义 • 子曰:“
(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通假字 • 不亦 说 乎 • 说:同悦,喜悦、愉快 • 吾十 有 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 君子 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对别人的尊称 • 可以 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 朋: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古今异义 • 饭 疏 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曰: “ 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 高兴的(一件事)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子曰: “ 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