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2、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相反,说一个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则指他对待学习持消极、被动甚至厌恶的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态度就是学习的根源。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一下在学习态度方面古人对我们穿越千年的教诲。 首先,积极的学习态度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2、推荐给同学们的是论语第一章中开宗明义的几句话。 本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并名列第一。 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伽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2、,论语中是这样说孝的。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孔子说,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尊敬父母,就是不藐视父母,即使受了高深的教育,也不可藐视父母。 现在很多人看父母年纪老了,以为他的学识,思想都不合时代的发展,就藐视父母,轻看父母
2、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说了解知识不如爱好知识,爱好知识不如把获取知识当成人生最有兴趣的乐事。 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皮亚克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 ”不要把学习看成苦差事,你应该快乐主动的学习,这样,你也就会多一份动力,多一份成功。 或许你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
2、你怯弱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决,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他是一种作人的情怀,他是一种悲悯,他是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关怀中,所折射出来的光芒。
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 ”,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 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适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后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 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 ”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 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
与孔子谦恭的作风相符吗。 (陈凤玲、董妙君) (解答:其实这个质疑中已经包含的答案;是的,课本上的解释更贴切。 这里还可以从关键词的解释上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有”是“具备”的意思,与“何”构成介宾倒装,连起来理解就是“具备什么”;“于我”就是“对于我来说”的意思,也是状语倒装;整个句子又是承前省略主语“此三者”;把它们“恢复”原状,就应该是“此三者于我有何哉”,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三点,对我来说
不能听从,那就不要让使者出境。 (连词,表假设关系) 第二课时( 2020年 3月 13 日 星期二) 内容 分析课文要点,正确理解孔颜的“安贫乐道”苦乐观。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快乐”的话题 二 课文分析 (一)板书课题,追问,“乐在其中”这个“其”是指什么。 (二)精读第一节,板书,物质生活,讨论如下: 1 “生活”中的“生”在课文中是指什么。 “活”又是指什么。 (明确
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翻译:孔子说: ‚ 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 (与我探讨学问 ),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 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 【 第三则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 翻译:孔子说: ‚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 【 第二则 】 子曰: ‚
,鲁国的君臣往往也都表现懈怠 而无诚意了。 所以,孔子说了“不欲观”的话。 【 今译 】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典礼时,从第一次的 献酒之后,我就不愿看下去了。 ” 【 311】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①。 知其说者之 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②。 ”指其掌。 【 注释 】① 不知也:孔子对鲁国“禘祭”不满,所以, 他故意避讳,说不知道“禘祭”的道理。 ②“其如”句:“示”,同“置”。 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