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从而后:而,连词,表承接。 为 黍:为,做;黍, shǔ,一种粮食。 见:使 …… 见 (xi224。 n) 明日:第二天 使:叫 反:返 如之何 其 废之:语中语气词,表反问。 洁:使 …… 清洁
十二 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后唐代杜工部有诗叹曰: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附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魏蜀实力对比 人口 魏:景元四年 537万 魏国灭亡时 1386万 吴:赤乌五年 240万 吴国灭亡时 230万 蜀:章武元年 90万 蜀国灭亡时 94万 辖区(东汉共 14州
人之徒即指世上的人,人群。 • 孔子派子路去问过河的渡口,子路得到的却是人生渡口的指 点,所谓“指点迷津”。 至于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桀溺根本 就没有说,反倒是长沮讽刺说,既然是鲁国的孔丘,那他应该知 道渡口在哪里啊。 这段记载读起来很有点寓言的味道。 • 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 样,谁能档得住呢。 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 贤哉回也。 ” 【 注释 】 (1)箪:音d 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 译文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 评析 】 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 “
1】 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 不亦君子乎。 ” 【 注释 】① 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 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 这里是尊称孔子。 ②说( yu232。 月):同“悦”,高兴,喜悦。 ③愠( y249。 n运):怨恨,恼。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 我,我并不怨恨
桀溺 孔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辟世之士 辟人之士 不可与鸟兽同群 天下有一毫不可为,豪杰不肯犯手; 天下有一毫可为, 圣贤不肯放手。 ——张岱《四书遇》中引顾泾阳的话 子路从而后,遇 丈人 , 以 杖 荷 蓧。 子路问曰 ∶ “ 子见夫子乎。 ” 丈人曰 ∶ “ 四体不 勤 ,五谷不分
哉。 ” 【 注释 】 ① 以:根据,原因,言行的动机。 一说, “ 以 ” ,通 “ 与 ”。 引申为与 . ,同 . ,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② 由:原由,走的道路。 指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方 式方法。 ③ 焉:代词,表疑问。 哪里,怎么。 廋( sōu):隐藏,隐瞒。 【 今译 】 孔子说: “ [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 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 [这样 去了解
显得一脸尴尬,支支吾吾。 有时,他们还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一个法国留学生问我: ‚ 孔子春秋时期是鲁国人, ‘ 冬夏 ’ 时期是哪国人呢。 ‛ 看到他满脸疑惑,我不知如何应答。 以 《 夜宴 》 与 《 黄金甲 》 为代表的‚中国式大片‛又踏上了‚冲奥‛之路,得到奥斯卡的承认,仿佛成了中国电影的终极梦想。 《 卧虎藏龙 》 在奥斯卡上的成功,使中国的武侠文化得到了西方的青睐。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翻译重点: ① 诲 :教导; ② 女通汝 ( rǔ) 你。 ③ 为 :表判断 ,相当于" 是 " ④ 知 1:明白。 知 2:知道。 知 3:通智 ,智慧 ,明智 .⑤ 是:指示代词 , "这" . 翻译: 孔子说:"仲由 , 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 知道就是知道 ,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
以概括。 待人 处事 原则 ( ,)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人言并举 () 日久见人心 () 朋友交往还要把握一个“度” (,) 有一个哲学寓言 ,名叫 《 豪猪的哲学 》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 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