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
1、 左传 第一课时 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左传 又称 春秋左氏传 或 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 史记 和 汉书 艺文志 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年)。
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背景鲁庄公 曹刿 政治上取信于民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曹刿说的“ 民弗从也 ” 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公与之 乘。 战 于 长勺。 公将 鼓 之。 刿曰: “ 未可。 ” 齐人三鼓。 刿曰: “ 可矣。 ”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破人亡的下场。 假如 (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 ,又哪能称雄于六国。 如果 ( 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 3)。 提示:吴王夫差 伍子胥 蔡桓公 扁鹊 宋襄公 子鱼 鲁庄公 曹刿 齐威王 邹忌 唐太宗 魏征 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 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思考:
朗 读 课 文 出声自读 试 译 课 文 1了解全文每句话的意思 讨论 全文大意 尽量理解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毛 泽 东
曹刿总结胜利原因 详写 略写 前面四件事为什么略写。 后面三件事为什么详写。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祥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祥写。 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探究性学习(一)。 ① 齐师伐我,公将战
公曰:“衣食所 安 , 弗 敢 专 也,必 以分人。 ” 对 曰:“小惠未 遍 ,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 玉帛,弗敢 加 也,必以 信。 ”对曰:“小信未 孚 ,神弗 福 也。 ”公曰:“小大之 狱 , 虽 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 属 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探究性学习(二) 1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 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分析原因 辙乱而逐 讨论最能激发自己的思维 我眼中的曹刿 我眼中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 曹刿,这位公元前 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 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 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