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2、于 20 克,其上应有 12 个芽眼,种薯切块时,为防止环腐病和青枯病借切刀传染,切刀应严格消毒,可用两把刀边切边将刀轮流在沸水中煮 5 分钟消毒,或用 75的酒精消毒。 种薯切好后要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水汽后再播种。 为促进早发芽,切口应靠近芽眼,切口还可沾抹一些草木灰。 从外地引种时,为防止种薯带病(疮痂病、黑腥病和黑痣病)传染,播种前应对种薯进行消毒。 一般用 尔马林溶液浸种 2030
2、浅,耐贮藏。 商品薯率偏低。 区域试验中株高 米,单株主茎数 ,商品薯率 全生育期 89 天,比米拉长 8 天,比鄂马铃薯 3 号短1 天。 抗病性鉴定为晚疫病发病率 轻花叶病毒病发病率 青枯病病株率为 0。 栽培要点:1、选用脱毒种薯,采用育芽带薯移栽技术栽培。 2、合理密植。 单作每亩 4000 株,套作 2400 株。 3、科学施肥。 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追施芽肥。
2、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 般采用 播幅,即大行 行 ,塘距 ,亩播种 30003500 塘。 播种要求深、直、匀,即深犁、深种、深盖土,播种深度在 25 厘米左右,播种时种薯主芽部分朝向犁底层。 肥以农家肥和马铃薯专用肥为主,每亩施用农家肥 15002500 公斤,测土配方施肥或施马铃薯专用肥 6080 公斤。 耕管理是关键。 马铃薯出苗后,应及时除草。 出苗一个月左右,第一次中耕
2、铺湿砂 10 厘米,一层种薯一层砂,摆 34 层。 经 1015 天,芽长到 2 厘米左右即可播种:或暂不播种,置于散光下绿化 2 天再播更好。 3 播种。 秋作的播种,即要适当浇水降温又要考虑排水防涝。 为创土温较低的田间环境,一般采取浅播起大垄的方式,即浅播种,随后培土成三角形大垄。 垄底宽约 40 厘米,垄高 30 厘米。 薯块须播起大垄的方式,种薯上面盖土约 12 厘米。
2、显减少,较对照降低 10。 采收的马铃薯外表浑圆光洁,大小均匀,破损率低。 选用良种。 选用东农 303 等早熟良种,长势强,块茎形成早,极早熟,生育期60 天左右(出苗到收获),抗性较强,耐涝性好。 精细整地。 利用晚稻收割以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先在稻田板面上每亩均匀撒施有机肥 25003000 公斤,配施尿素 斤,过磷酸钙 15 公斤。 按畦宽2 米(连沟做畦,沟宽 20 厘米,沟深
2、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变褐变焦枯,叶面上常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斑块,小叶叶尖萎缩,叶片向下卷曲,叶脉下陷;缺钾严重时植株呈“顶枯”。 预防措施:缺钾土壤增施钾肥作基种肥。 应急措施:同缺磷症。 缺钙症幼叶变小,小叶边缘呈淡绿色,茎节间缩短,植株顶部呈丛生状。 预防措施:在酸性较强的土壤中易出现缺钙现象,可撒施一部分石灰补充土壤中钙素的不足或调整土壤。 应急措施:叶面喷施 过磷酸钙水溶液,每隔 57
2、淡褐色,后变深褐色至黑褐色,圆球形或不整形,大小 15 毫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核在病薯块上或残落于土壤中越冬。 带菌种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又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播种病薯或在病土中播种,病菌可在幼芽经伤口或直接侵染,引起发病,造成芽腐或以后形成病苗。 病菌可经风雨、灌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扩大为害。 以后上下扩展造成地上萎蔫或地下薯块带菌,产生菌核再行越冬。
2、。 病菌菌丝发达,有隔;分生孢子梗长而粗壮,褐色,较直,上部具分枝,分枝上生出小梗,小梗顶端膨大,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至卵形,单胞,无色。 后期病菌可产生深褐色、球形或扁粒状的菌核。 发病规律病菌越冬场所广泛。 菌核在土壤里,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土表及土内,以及种薯上,均可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在田间,病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昆虫和农事活动传播,由伤口
2、产生球形、厚壁、淡褐色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通常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年。 在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可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 条件适宜时,病菌经伤口或芽眼侵入,又经操作或贮存薯块的容器及工具污染传播、扩大为害。 被侵染的种薯和芽块腐烂,又可污染土壤,以后又附在被收获的块茎上或在土壤中越冬。 病害在530温度范围内均可发生,以 1520为适宜。 较低的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
2、斤马铃薯,需吸收氮 斤,磷( 公斤,钾(斤,N:2O 为 1:。 如果亩产1500 公斤马铃薯,需吸收氮、磷、钾平均为 7、3、17 公斤。 氮素能促进茎、叶生长及块茎淀粉、蛋白质的积累。 磷素促进植株生育健壮,提高块茎品质和耐贮性,增加淀粉含量和产量。 钾素促进马铃薯生长后期的块茎淀粉积累,增进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 另外,马铃薯对硼、锌比较敏感,硼有利于薯块膨大,防止龟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