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2、腐熟有机肥 30004000 公斤,复合肥 50 一 60公斤,尔后深沟高畦种植,按行株区 50 一 20 厘米播种,亩值 6000 株左右,播后覆上细土 78 厘米,起垄拍实,亩喷 5O扑草净 50 克除草,然后覆盖地膜。 3中新培土。 出苗后即须破膜放亩,并及时松土、壅根,去掉小、弱枝蔓,封行前结束培土。 4肥水运筹。 一般出苗后施适量速效氮肥提苗,幼苗高 40 厘米以上,看苗苗施尿素
2、裂,种子圆形。 发病规律菟丝子种子成熟后落入土壤中,或混杂在寄主种子间及随有机肥越冬。 翌年春条件适宜,在土壤中越冬的菟丝子种子发芽,长了一根 610 厘米长的芽(幼茎)立在田间,其顶端不停地转圈或晃摇,一旦碰到可以寄生的植物时即缠绕其上。 在菟丝子茎与被缠绕寄主植物茎相接触处长出吸根,牢牢地楔到寄主植物内部建立起寄生关系后,菟丝子和它地下的部分立即脱离,开始寄生生活。
2、薯 50 公斤、白砂糖 40 公斤、水 17 公斤、酸水 02 公斤、食用色素适量、食用香精 100 毫克左右、粉末状柠檬酸约 016 公斤、营养剂适量。 二、马铃薯制作菠萝豆马铃薯淀粉 25 公斤、精面粉 125 公斤、薄力粉 2 公斤、粉状葡萄粉 125 公斤、脱脂粉 05 公斤、鸡蛋 4 公斤、蜂蜜 1 公斤、碳酸氢铵 0025 公斤、水 05 公斤,以上配方原料共计 46775 公斤
2、秸秆及薯块上越冬,翌年种植带菌的马铃薯即引起发病。 病菌在体内蔓延,在维管束内繁殖,并扩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病菌发育适温 19最高 30,最低 5,菌丝、菌核 60经 10 分钟致死。 一般气温低,种薯块伤口愈合慢,利于病菌由伤口侵入。 从播种到开花,日均温低于 15持续时间长,发病早且重;此间气候温暖,雨水调和,病害明显减轻。 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状是在薯块上出现淡白色的小斑点。 薯块的严重发病出现在储藏期,被侵染的薯块组织干枯,呈颗粒状,当整个薯块全部被侵染后,块茎表皮变得象纸一样薄,并裂开,薯块变干,重量损失 80%以上。 且受线虫侵染的组织易被真菌造成二次浸染。 冬越冬主要有三个途径:广泛存活于土壤中,在马铃薯收获后营腐生生活。 可在杂草及多种作物上寄生;随种薯入窖越冬,并在来年随薯块入田里。 染在马铃薯定植后
2、病疫霉。 病菌菌丝无色、无隔、多核、纤细。 孢囊梗无色,单根或成束从气孔生出,具分枝,上部粗细不均结节状。 孢子囊无色,卵球形,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吸水后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肾脏形,侧生两根鞭毛。 病菌可在菌丝体内形成休眠的厚垣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成为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 播种病薯后,重者不能发芽或幼芽未出土即行死亡;轻者出土后发病,成为中心病株。
2、宜进行宽窄行种植,并结合播种施足底肥。 按大行距 7075 厘米,小行距 3035 厘米,株距 20 厘米左右。 在两小行间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3040公斤/亩。 覆土后垄高 56 厘米,宽 6070 厘米,然后用地膜盖双行,要求地膜全部覆土 12 厘米,以看不见地膜为佳,每下一场大雨都要把冲刷掉土的部分重新覆土。 在种植 46 天即可出苗,可破膜放苗,放苗同时,在破膜处覆土。 精细管理
2、粪 330 公斤十猪牛粪水或沼液 2500 公斤。 2、11 月 10 日 10 日播种。 3、667 平方米种薯用量 100 公斤斤,盖种起垄。 4、雨后或沟浇水后,喷施免深耕药剂 200 克,对水 100 公斤。 5、覆盖微膜,破孔引苗。 6、2 月下旬喷施 50 克 15%多效哩,对水 40 公斤。 7、3 月上旬喷施膨大灵 20 毫升,对水 30 公斤。 8、4 月中旬前收获完毕。
2、养土(同上)3米厚,浇足水,并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雾消毒。 育苗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见干即浇水。 温度应保持在 10如温度过低,可在床面做小拱棚保温,以保证出苗。 (二)大田移栽1、整地覆膜。 深翻土壤 20 厘米,施入有机肥 3000斤/亩、普通过磷酸钙 20 公斤/亩作基肥。 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 做成底宽 120 厘米、面宽 110厘米、高 10 厘米的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