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2、好氮磷钾配合的平衡施肥;北方土壤有效钾含量比南方高,粮食作物钾肥的施用不普遍,但是针对马铃薯需钾多的特点,要适量补充钾肥。 建议,氮磷钾化肥的适宜比例:北方地区平均为 1方地区平均为 1设马铃薯亩产水平在1500 公斤左右,推荐氮肥施用量折纯氮 10斤/亩、钾肥用量折纯 5斤/亩、磷肥用量折纯 3斤/亩。 在马铃薯施肥的时期、方法及分配方面,要采用基肥和追肥两种。
2、高垄,覆垄高 810 厘米。 地膜覆盖的宜进行宽窄行种植,并结合播种施足底肥。 按大行距 7075 厘米,小行距 3035 厘米,株距 20 厘米左右。 在两小行间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 3040公斤/亩。 覆土后垄高 56 厘米,宽 6070 厘米,然后用地膜盖双行,要求地膜全部覆土 12 厘米,以看不见地膜为佳,每下一场大雨都要把冲刷掉土的部分重新覆土。 在种植 46 天即可出苗,可破膜放苗
2、,产量降低。 磷促进植株生育健壮,提高块茎品质和耐贮性,增加淀粉含量和产量。 若磷不足则植株和叶片矮小,光合作用减弱,产量降低,薯块易发生空心、锈斑、硬化、不易煮烂,影响食用品质。 钾能增进植株抗病和耐寒能力,加速养分转运,使块茎中淀粉和维生素含量增多。 钾若不足则生长受抑制,地上部分矮化,节间变短,株丛密集,叶小呈暗绿色渐转变为古铜色,叶缘变褐枯死,薯块多呈长形或纺锤形,食用部分呈灰黑色。
2、时即可播种。 切块播种时,切刀要消毒,要求单块重 3050 克,每个薯块要有芽眼,并用草木质拌种。 二、开沟起畦每 3 米包沟起畦,沟宽 30 厘米,沟泥均匀撒于畦面并呈龟背型,利于排水,然后开好环田沟。 三、播种和盖草种植规格为株距 25 厘米、行距 30 厘米,每畦种 9 行,放种时芽眼向上。 播种后,再在行距之间均匀施基肥,亩施腐熟粪肥 2000 公斤、硫酸钾 50 公斤,然后盖上稻草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2、肥混合施用,并且化肥的施用量严重不足,多数和生产大豆的化肥投入量相当,一般公顷施肥用量为 250400、技术问题目前,马铃薯生产技术严重滞后,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小垄作业的栽种模式这是马铃薯低产的原因之一;其次是机械作业达不到生产要求,一般厨小四轮来翻地,耕深为 2025生产马铃薯耕深需 3040样才能够达到分层结薯结大薯的目地。 因此,马铃薯生产整地时需大型农机械作业;第三是栽种密度不够
2、氏杆菌属,菌体短杆状。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1038的范围内均能生长良好,2527最适宜,45时则失去生活能力。 发病规律: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通过维管束和髓部进入植株地上茎。 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的块茎。 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可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 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2、特早熟型、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的脱毒薯种,如中薯 2 号、中薯 3 号、中薯 4 号、克新 4 号等,出苗后 5060 天收获,栽培密度为每亩60006500 株,每亩需备种薯 150 公斤。 3、催芽:1 月 15 日前后(播前 25 天),将冷藏的种薯取出放在 1520散射光下进行暖种并催芽。 催壮芽要求播种整薯或芽长 12 厘米的切块,一般春播温度低,不易发生烂种现象,为节约种薯
2、块无孔不入病,无腐,无萎蔫,无畸形,薯形,薯色保持本品种特征。 周内,需要对作种薯用的薯块进行切块,切块大小 40。 在切块过程中,要注意除去所有有病烂块茎,并注意切刀消毒,50 克以下的薯块可以采取整薯播种,免于刀切。 薯块准备好后,小块整薯用 10 毫克/千克赤霉素浸种,切块的薯种用 1 毫克/千克赤霉素浸种,处理时间均为 10 分钟,以打破休眠,促进芽眼萌发。 浸种后稍晾晒
2、地。 稻田免耕,开挖丰产沟,沟宽 1520 15邻沟距(畦宽)160出的土不可堆在沟沿上,应使畦面微呈弓背形,以免积水。 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响种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锄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剂。 4、播种。 每畦播 45 行,行距 3040距 25边各留 20播5000 株左右。 将种薯眼斜向接近土面摆好。 5、施肥。 可根据稻田肥力和产量要求一次施足基肥,不追肥。 若以腐熟的厩肥作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