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
田追施氮肥后移技术就是将追肥时间由早春移到拔节期追施。 该技术可有效促进小麦分蘖成穗和增加穗粒数,也可有效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含量,达到产量和质量双增的效果。 追肥时机一般在小麦群体下降,叶色较淡,茎基部第一节间定期追肥为宜。 对生长偏旺、群体偏大的麦田,到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时追施较好。 追肥数量根据土壤肥力、底肥情况和苗情而定。 一般可按小麦产量目标计划施氮总量的 40%50追施。
肥又称底肥,是整地、翻耕时施用的肥料。 一般可施用单质肥料、复混肥料和有机肥料,以满足作物苗期对多种养分的需求,有利于壮苗,所以基肥充足是获得作物高产的基础。 基肥的用量与作物种类、土壤性质等关系密切。 有机肥、磷肥、钾肥一般全部以基肥施入,氮肥一般部分以基肥施入。 确定基肥用量应考虑到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营养需要。 以磷素为例,磷在土壤中易固定,移动性小,小麦生长要避免后期缺磷,保持“旺而不衰”
田杂草已经成为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而除草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不熟我们正确认识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除草剂,把握最佳施药时机。 1、掌握麦田杂草的发生规律,把握最佳施药时机:在我国,麦田杂草种类主要有播娘蒿、荠菜、猪殃殃、婆婆纳、泽漆、麦家公,王不留行、田旋花、看麦娘等。 杂草有两次出土高峰期,其中第一次一般在冬前,小麦播种后 15,即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
1、田化学除草是控制麦田杂草为害,确保小(大)麦丰收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之一。 小(大)麦田的化学除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小(大)麦播种后至杂草 2 叶期前的药剂土壤处理;二是小(大)麦 3 叶期以后至越冬前的药剂苗后茎叶处理;三是 2 月下旬小(大)麦返青后至拔节前的药剂苗后茎叶处理。 目前麦田使用的除草剂品种比较多,怎样正确合理的选用除草剂呢。 首先
小麦生产中,大多数农民习惯在春季使用麦田除草剂,而此时草龄过大,杂草根壮叶厚,抗药性增强,再者麦田郁闭度增大,喷施除草剂量大,不但费工、费药、费钱,防除效果不理想,还容易对后茬作物造成药害。 如果在冬季进行化学除草,则效果要比春季好。 这是因为,在冬季只要温湿度适宜,小麦田的杂草在小麦齐苗之后就已开始出土。 此时的杂草组织幼嫩、蜡质层薄,加之麦苗尚小,麦田的郁闭度小,杂草的裸露面积大且抗药性较差
、浇尿时间一般在小麦开始分蘖生长到返青起身阶段较为合适。 因为在北方冬季雨雪较少,较为干旱寒冷。 此时浇尿可为小麦生长发育,特别是为盘根分蘖壮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浇尿方法大地封冻前,小麦仍处于缓慢生长阶段,呼吸作用旺盛,此时不能采用纯尿浇,应对水 1浇在小麦行间,以免烧坏麦苗。 在封冻以后,可以直接浇在麦行上,不用对水。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浇水,将稠的人粪尿顺水冲入麦田。
害发黄。 一些地势低洼、开沟排水不良的田块,由于长期处于渍水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不能及时吸收,致使麦苗叶色发黄,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受阻,扎根浅,严重的还会出现烂根死苗现象。 对于这类麦田应立即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加深疏通田间排水沟渠,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再配施适量的速效氮肥及磷钾肥,促其恢复正常生长。 ?二、缺氮发黄。 缺氮发黄麦田一般表现为全株均匀褪色发黄,老叶重于新叶,叶片狭小,新叶减少
年来许多地区反映用除草剂防除麦田杂草的效果不理想,田间草害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是:杂草种类繁多,田间基数过大。 苏北旱茬麦田杂草有近 20 种,单凭 1除草剂化除很难防除田间所有杂草。 防治方法不当。 用药量和加水量不足;药械选用不当,如用弥雾机喷雾,药液飘移严重,有些杂草未着药,防除效果差;施药时间不适宜,施药过早杂草尚未出齐,施药过迟草龄大、抗药性增强,药效差。
甲 4 氯:剂型有 13%水剂、56%可溶性粉剂。 在麦苗 4 叶期后、拔节前,杂草2期,每亩用 13%2 甲 4 氯水剂 150升加水喷雾,可以防除野芥菜、荠菜、播娘蒿、大巢菜、藜等杂草。 猪殃殃对 2 甲 4 氯的耐药性较强,单独使用 2 甲 4 氯防效较差。 麦苗 4 叶期前及拔节后不能使用 2 甲 4 氯,否则会产生药害。 喷洒时要注意防止药液飘移到邻近的油菜、蚕豆及蔬菜等阔叶作物上
1、麦越冬期间,正值低温干旱季节,常因越冬死苗而造成减产。 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仅自然因素而言,主要是低温冷冻和干旱失墒,或者是旱寒交加,“旱助寒威”而加重死苗。 1、冻害死苗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温度过低,受到超出麦苗所能忍受的最低温度界限,因而把麦苗冻死。 另一种是由于温度忽高忽低,变化剧烈,使麦苗细胞里骤然结冰,破坏了细胞的正常结构,或者结冰后骤然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