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病
霉病、湿泡病、水泡病、白腐病,属于一种真菌病害。 是菇房发生最普遍而且危害最严重的病害。 疣孢霉不仅危害双孢蘑菇,它也危害草菇、平菇、银耳、灵芝等食用菌。 【1】危害性:经长期的研究发现该病菌只侵染子实体而不侵染菌丝体。 蘑菇从开始被感染到初现症状需 11 天左右,生长发育中的菌丝能加速刺激疣孢霉孢子的萌发,第一茬菇发病,其传染源通常是覆土及旧菇架;后几茬菇发病则是由水
1、腐病,它不仅危害蘑菇,也危害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等。 如不进行有效防治,则连年种植,年年复发,轻者减产 40,重者可造成绝收。 一、危害症状该病菌只浸染子实体而不侵害菌丝体。 生长发育中的菌丝能刺激疣孢霉孢子的萌发。 第一茬菇发病,其传染源通常是覆土及旧菇架;后几茬菇发病则是由水、工具及人为操作再次传播而引起的。 若在菇蕾形成期被浸染,其表现为正常菇蕾还未出现,而病菇就大量生长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在各棉区棉花生长中后期发病。 初在单个叶脉网间现直径 3斑,后变为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叶片正面为浅绿色至黄绿色,叶背对应处生出很多白霜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叶干枯脱落。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无色,成束地从叶背气孔中伸出,多在基部分枝,顶端具齿状突起,具隔膜,大小 23m);分生孢子长圆形,两端突然尖削,有 1隔膜,大小 14(m),无色。
布与为害:水稻疫霉病 70 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 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枯死,影响生长。 症状:主要为害在叶片上形成绿色水早、中稻秧苗,渍状不规则条斑,条斑边缘呈褐色。 病害急剧发展时,条斑相互愈合,以致叶片纵卷或弯折。 一般只造成秧苗中、下部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或整株死亡。 发病规律:疫霉菌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稻育秧期间在稻叶上萌发
腐病,它不仅危害蘑菇,也危害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等。 如不进行有效防治,则连年种植,年年复发,轻者减产 40,重者可造成绝收。 危害症状该病菌只浸染子实体而不侵害菌丝体。 生长发育中的菌丝能刺激疣孢霉孢子的萌发。 第一茬菇发病,其传染源通常是覆土及旧菇架;后几茬菇发病则是由水、工具及人为操作再次传播而引起的。 若在菇蕾形成期被浸染,其表现为正常菇蕾还未出现,而病菇就大量生长
1、腐病,它不仅危害蘑菇,也危害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等。 如不进行有效防治,则连年种植,年年复发,轻者减产 40,重者可造成绝收。 一、危害症状该病菌只浸染子实体而不侵害菌丝体。 生长发育中的菌丝能刺激疣孢霉孢子的萌发。 第一茬菇发病,其传染源通常是覆土及旧菇架;后几茬菇发病则是由水、工具及人为操作再次传播而引起的。 若在菇蕾形成期被浸染,其表现为正常菇蕾还未出现,而病菇就大量生长
状主要侵害叶片。 初发病时在叶面产生浅绿色或黄色无明显边缘的斑驳,病斑扩展有时受叶脉限制。 叶背面生白色霉怪,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图右)病原 异形柱隔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子实体生在叶背,子座仅数个细胞;分生孢子梗无色,密集,无隔膜,顶端偶而分枝,无膝状节,顶端圆形,大小 156023(m);分生孢子数个串生,单胞端尖,无色透明,最上部的分生孢子顶端呈钝圆形,大小
2、直立,末端稍尖。 孢子囊长椭圆形,淡褐色,顶端有明显的乳状突起。 发病规律本病菌可能以菌丝在病部上越冬,翌年春季借风雨传播,成为初次侵染来源。 病害既侵染叶片,又侵染果实。 一般在 7 月下旬至 8 月间侵染近成熟的果实。 在果实采收前,遇高温高湿和南风天气,病害迅速蔓延,病情重,落果也严重。 凡果园管理粗放,排水不良,果园荫蔽潮湿,有利于本病发生。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2、可营腐生生活,土要存在于土壤和其他腐败有机物上,环境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牛孢子,借气流传播,经由伤口侵入致病。 在果实贮运成销售期间,病果与健果混在一起,通过互相接触而传染致病;温暖高湿对病菌的生长繁殖有利。 如龙眼布采收、分级、包装、运输过程中造成伤口多,或销售贮运环境高温高湿,均有利于两病的发生。 至于品种间抗性有无差异,尚缺少调查研究。 【防治方法】两病防治应尽呈避免果实损伤和调整销售
2、湿条件下,病菌在 1130均可侵染荔枝果实,2225为病害发生的最适宜温度。 在 46 月荔枝开花至果实成熟期,如果天气多雨,则病害严重;雨量少,则病害轻。 防治方法:(1)果园卫生:采收后结合修剪清除树上的病果、病枝和病叶;扫除地面上的落果和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清园后及时用 1硫酸铜溶液或 1波尔多液喷洒树体和树冠下的土壤表面,一般成年树每株喷药液量为 2025 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