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
2、使鹿的饲料或日粮缺乏某种或某些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特别是食盐、磷、钙、E 缺乏或比例失调,则引发鹿的咬毛症。 患本病的鹿群表现为:营养不良,被毛蓬乱焦脆、无光泽、易脱落;同时,往往伴发吃鹿粪、喝污水、啃食鹿毛等嗜异症。 由于营养不良,则造成公鹿产茸量下降,母鹿繁殖率降低,育成鹿发育缓慢,给养鹿生产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预防营养性咬毛的办法,首先应把好饲料质量关
2、现、早确诊、早助产。 三要看见仔鹿产下来,因为有的初产母鹿或恶癖母鹿产后有扒、打、咬、遗弃仔鹿的反常行为,看见反常行为便于及时防制。 四要看见仔鹿吃上初奶,正常情况下仔鹿生后 小时就能吃上初奶,对吃不上初奶的仔鹿要找奶妈鹿代养或人工哺乳,个别仔鹿生后 12 小时、甚至 24 小时才吃上初奶的成活率很低。 3、搞好仔鹿人工哺乳人工哺乳仔鹿必须喂初乳,最好吃 3 天。 喂奶要做到:定时,30
2、跳缓、重,衰竭而死,先后共死亡 9 只。 有 2 只虽经输液抢救,仍不治而亡。 2 剖检变化经剖检 2 只发现,脑膜充血出血,大脑水肿、出血;气管内有泡沫,气管壁出血;肺脏色淡、水肿、出血,局部坏死,里面充满泡沫,手捏有沙沙声;心包积液,心脏被膜严重出血,心脏基部肌肉有坏死;肝、脾、肾苍白、出血、积水;腹腔内有大量积液,肠系膜严重水肿、出血,瘤胃、网胃粘膜脱落;真胃、肠道充血、出血
2、性传染病综合免疫预防程序和子鹿非传染性常发病的防治措施。 建立了带血大枝型茸加工和低温干燥加工的新工艺。 本项目的突出特点:系统性强项目研究从梅花鹿、马鹿的营养生理,鹿茸生长调控,营养需求,饲料配制,疾病防治到鹿茸加工,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茸鹿饲养中亟待解决的主要关键技术难题。 具有源头创新项目研究了梅花鹿瘤胃消化代谢特点,能量代谢规律,茸角的发生发育机制与营养调控机理
2、补品,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 鹿胎、鹿血、鹿筋、鹿鞭、花盘、鹿肉鹿骨、鹿皮也都是重要的药材或工业原料。 由于历史上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 七十年代我国先后建立起梅花鹿养殖场和自然保持区近百个,现人工养殖种群已达数十万只,年鹿茸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人工饲养梅花鹿首先应建立正规设备合理的养鹿场。 鹿场应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背风向阳,饮水文凭,便于放牧的地方。 鹿圈的围墙高 3 米
2、腹部前置。 2 诊断对梅花鹿的难产诊断只能以视诊确定,个别驯化程度高的母鹿才可能运用触诊。 如果鹿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可认为是难产。 第二水泡后,母鹿频频努责,经 34 小时后仍见不到胎儿的任何部位。 这种情况多见于:胎儿过大,胎位、胎势异常,小鹿的头部窝在胸下,胎儿头颈捻转,胎儿的腹部或四蹄向着产道、胎儿的背部或臀部向着产道。 能见到胎儿鼻端、头或与一前肢,虽然母鹿频频努责
2、良茸用鹿品种(或品系)。 而且这些品种被引种到全国各地,引种单位鹿茸单产均有较大的提高,如双阳梅花鹿品种,被引种到东辽县后与东辽县母鹿杂交,杂种一代公鹿初角茸单产提高 2 岁公鹿平均单产提高 显示了明显的杂交优势。 2、以青粗饲料为主,精料为辅。 要定时定量饲喂。 合理搭配饲料,3 次,青粗饲料尽量满足需要,每天喂 45 次,必要时可任其自由采食。 一般先喂粗料后喂精料,并应根据不同的时期
2、,病程较长,最终衰竭而亡。 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及肠系膜有出血点,大网膜广泛出血。 肝脏肿大表面有点状出血。 心冠脂肪、冠状沟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肺脏表面有出血点,肺内有较多的泡沫。 肾脏表面有出血点。 3 实验室检验31 无菌采集病死鹿的肝脏、肺脏抹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到典型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32 无菌采取病死鹿的肝脏、肺脏、肾脏以及心血,分别接种到营养琼脂
2、拱背,头低耳垂,精神沉郁。 初期粪便呈暗红色粪样,后期腹泻带血。 通常在几小时内死亡,个别鹿能达到 12 日死亡。 3 剖检变化胃大网膜糜烂,胃底部、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严重充血,并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和糜烂,有的区段溃疡或坏死,肠内有大量出血。 胸腔、腹腔充血和水肿,肝脏略肿大,质脆,有的有黄色斑块,脾脏肿大有出血斑块,肾脏易软化。 4 诊断41 用肝被膜作触片染色镜检,除可发现 6端钝圆
2、茸、产仔季节)喂 4 次精饲料为佳(白天 3 次、夜间 1 次),饲喂时间:4 月初10 月末期间,早饲 4:005:00 时,午饲 11:00 时、晚饲 17:0018:00 时;冬季白天喂2 次(早 8:00 时、晚 16:00 时)、夜间喂 1 次(23:00 时左右)。 鹿的饲喂次数和时间定下来后,应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样才有利于鹿建立巩固的条件反射、采食和消化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