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实践证明,棉花要丰产,管理是关键。 在棉花的生长和管理中,喷药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棉花常发生的害虫:有蚜虫、红蜘蛛、盲椿象、红铃虫、棉铃虫、金钢钻等。 这些害虫的产卵及危害的部位各不相同,所以打药一定要注意部位。 棉花苗期,蚜虫、红蜘蛛等在棉叶背面危害,喷打农药时,药水要喷打在叶的背面。 棉花中后期发生的红铃虫产卵在嫩尖、嫩茎和嫩叶背面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从吐絮到采收结束,一般需要 6070 天,故必须分多次采收,适时收花的时间一般以棉铃开裂后 7 天为好,收花一般有以下要求:1、收花技术:主要是采取“三净”“五分”收花法。 “三净”是指收花时株净、壳净、地净,“五分”是指分摘、分晒、分存、分轧、分售,采摘棉花时,要把好花、僵瓣棉、落地棉分开采摘,分开晒,分开收存,不能混在一起,以便分级出售。 2、适时采摘。 棉花吐絮后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了指导广大棉农科学植棉,提出以下几项播种技术。 1、选择优良棉花品种着重选择早熟品种。 如国审“冀 668”和 99B 等优良品种。 为保全苗,播种前一定要做好发芽试验,确定适宜的播种量。 机播播种量 2 公斤/亩左右;人工点播播种量 斤/亩左右。 2、采取地膜覆盖技术地膜有增温、保墒、促苗早发的作用。 地膜棉的适宜播期为 4 月 15 日25 日;露地棉一般 4 月 25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0 千克皮棉超高产栽培技术 棉花高密度栽培结合节水灌溉是我团近两年棉花生产中增产最显著、推行速度最快的一项新型植棉技术。 通过采取选育良种、增加密度、节水灌溉、合理运筹肥水、化调等技术措施,培育出 667 平方米产 200 千克皮棉超高产棉田。 一、论株数控制在 株/667 平方米,田间保苗率达到 90%以上,667 平方米收获株数在 株,单株成铃67 个,铃重在 5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理得当可减少蕾铃脱落造成棉花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脱落,也是主要的脱落原因,由于气象条件和营养条件的相互影响,导致棉花植株体内代谢失调,营养不足,引起蕾铃生理脱落; 二是不利气象条件加重病虫危害,棉蚜、红蜘蛛等害虫咬食叶片,使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造成蕾铃营养不良,增加脱落,喷药过多、药液浓度过高、喷药时间间隔过短等药害,也会增加蕾铃脱落率; 三是大风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4(棉花) 浙杂 14 是浙江大学与浙江省种子公司采用现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配制合作育成的优质、多抗、高优势杂交棉新组合。 2002 年在浙江省进行棉花多点试验,平均皮棉产量比泗棉 3 号增产 居参试品种之首,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纤维品质由农业部棉花品质检测中心测定,二年结果平均为:米,纤维整齐度为 纤维比强度为 米/特克斯,麦克隆值为 优质纤维类型。
2、西北内陆棉区区试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 克,较对照新陆早 1 号增产 1997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皮棉 克,较对照增产 万亩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皮棉 125 千克,最高产量超过 180 千克倍。 经测试,新陆早 7 号霜前单铃籽棉重 ,衣分 纤维主体长度 米,比强度 精克斯,麦克隆值 维含糖无,纤维色泽好、黄度 白有丝光,耐贮性好,纤维品质符合纺织与出口要求。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7 号(棉花) 苏棉 17 号原名“宁杂 307”。 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于 1992 年采用核雄性不育系抗 2制的杂交棉,1995 年育成。 属中熟抗枯萎病陆地棉品种。 1996两个年度参加江苏省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 斤,分别比对照泗棉 3 号增产 亩产皮棉分别为 斤和 斤,分别比对照增产 1998年至 1999 年参加江苏省棉花生产试验,分别亩产籽棉 斤和 斤,比对照泗棉
2、要适量,并按比例拌和好多菌灵、呋喃丹等农药。 二是营养钵的钵体要适当大一些,不论用制钵器或用稻草圈制钵,钵体的直径要达到 8 厘米以上,高度 10 厘米以上。 三是改每钵播种子两粒为一粒,这样出苗后不会互相拥挤,又减少了间苗用工,避免了高脚苗的发生。 四是在苗床的农膜覆盖管理上要掌握好三期。 一是密封促齐苗时期,以密封为主。 二是适温早促苗时期,以促苗为主,膜内温度控制在 20左右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 号(棉花) 酒棉 2 号是甘肃省酒泉地区农科所棉花试验站选用早熟、丰产、高衣分品系77抗病、晚熟品种中棉所 16 进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择,定向培育而成的棉花新品种。 2001 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 该品种适宜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以及新疆、内蒙古额济纳旗和宁夏等地种植。 1 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特早熟陆地棉、全生育期 138 天,霜前花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