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
玉米田中,苗期常出现“白苗”,这是由缺锌引起的。 一般从 4 叶期开始,新叶基部的叶色变浅呈黄白色。 56 叶期,心叶下 13 叶出现淡黄色和淡绿色相间的条纹,但叶脉仍为绿色,基部出现紫色条纹,经 1015 天,紫色逐渐变成黄白色,叶肉变瘦,呈“白苗”。 严重时全田一片白色。 缺锌的玉米植株矮小,节间短,叶枕重叠,心叶生长迟缓,看上去平顶,严重者白色叶片逐渐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
1、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夏玉米一般经历天,春玉米为天。 该时期玉米的主要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迅速。 此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壮苗,为高产打下基础。 苗期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有:查苗、补苗、间苗、定苗、中耕锄草、蹲苗促壮、追肥和防治虫害。 查苗、补苗。 夏玉米播种后应及时查苗、补苗。 补种的种子应先进行浸种催芽,以促其早出苗。
米苗期虫害主要有蒙古灰象甲、黑绒金龟子、网目沙潜以及金针虫、蝼蛄等。 苗期预防的病害,主要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厚垣孢子真菌和茎基腐病的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孢菌用药。 防治方法:玉米苗期病虫害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着重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合理施肥,适当选用药剂防治,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 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播种前晒种 12 天以提高酶的活性
米幼苗在 3 片叶以前,所需养分由种子自身供给;从第 4 片叶开始,植株利用的养分才从土壤中吸收。 这个时期根系和叶面积都不发达,生长缓慢,吸收养分较少。 苗期吸氮量约占一生吸氮的 2%。 氮不足苗弱且黄,根系少,生长缓慢。 反之氮过多,地上部生长过旺,根系反而发育不良。 对磷的吸收占一生的1%,缺磷时,根系发育不良,苗呈紫红色,生长发育延迟。 4 片叶以后对磷反应更敏感,需要量虽不大
1、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密植、高温、杂草同生共存,以及多年连作,玉米各种土传病害、缺素症状发生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在播种前或苗后及早发现和防除会大大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现将玉米各种苗期病害特征、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黄叶苗特征:起初秧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严重时全叶枯死。 防治:种子包衣或施种肥;适时间苗。 在玉米 4 叶时去掉小苗、弱苗
1、又叫玉米枯心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 玉米蛀茎夜蛾一年一代,幼虫一般在苗期,危害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还可危害鹅冠草、稗草、等野生杂草。 玉米蛀茎夜蛾在二十世纪70 年代我省的长春、通化地区发生较重,近几年在全省各地每年零星发生,是玉米田的次要害虫,危害程度在经济损失阀值以下。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8展 30翅黄褐色至黑褐色,翅顶角有一椭圆形浅黄色斑,中部有一个黑褐色肾形斑
2、16% ,淤土小于18%)时,就要冬灌;如果高于 70% 时,可适当推迟冬灌或不冬灌,但要加强松土、保墒措施,提高地温,促使小麦根系下扎,以培育壮苗。 冬灌时的苗情也是考虑是否进行冬灌的重要条件。 旺苗一般不缺水肥,不必冬灌。 弱苗(尤其是晚播麦、单根独苗)也不宜冬灌,以防止淤苗、凌台、冻伤麦苗。 甚至死苗。 对这类弱苗,可把冬水改为分蘖水,以水调肥,以肥攻苗,使麦苗由弱转壮。 下湿地麦田
2、出现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75克或 20%井冈霉素 40克对水 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后 2030 天是浸染高峰期。 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 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 克或 20%粉锈宁乳油 120200 毫升对水 4050 公斤,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
2、040 公斤均匀喷雾防治。 对红蜘蛛,当有虫株率达 5%时,用 15%扫螨净乳油15002000 倍液或 20%灭扫利乳油 2000 倍液喷雾防治。 防病 夏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粗缩病、矮花叶病等。 青枯病:连作玉米田及高湿、雨后骤晴的情况下发病严重。 发病初期叶片呈灰绿色,并逐渐萎蔫下垂变黄,根系和茎基部呈水渍状,后变褐腐烂。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在晴天中午用瑞毒霉和天丰素混合喷雾,经
2、苗及发育不良的幼苗易在下午较萎蔫,便于识别淘汰。 对那些苗矮叶密、下粗上细、弯曲、叶色黑绿的丝黑穗浸染苗,应该彻底剔除。 蹲苗促壮蹲苗应从苗期开始到拔节前结束。 蹲苗应掌握“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干不蹲湿”的原则。 套种玉米播种生长条件较差,一般不宜蹲苗。 应抓好水肥管理工作,促弱转壮。 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 23 次。 定苗以前幼苗矮小,可进行第一次中耕,中耕时要避免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