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状:在菌种瓶内或播种后的菌块及出菇后未挑净老根上易发病,产生绿色菌落蔓延开来,不仅与蘑菇争夺营养,且分泌的毒素还影响蘑菇的菌丝定植及子实体形成。 生产中采菇后的菇根很易受伤;培养块染病后,很快长出绿色菌落,迅速蔓延,致蘑菇菌丝体或子实体生长不良或死亡。 防治方法:1、生产中严防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施用过量甲醛,以免甲醛变成甲酸,形成酸性环境。 培养室周围应提倡撒施石灰粉,发现有绿菌污染的菌种
1、菇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营养保健食品。 随着蘑菇的大量开发,在加工上又有新法。 1、蘑菇酱菜腌坯:将蘑菇去杂洗净沥干,按每 100千克加盐 1015 千克的比例配成盐水,将菇置盐水中以浸没为度,密封腌 1周,其间翻动 2次,使盐分渗透均匀。 酱渍:起菇沥去盐水,入清水中浸泡一天,捞出晾干表面水分,然后装入酱缸,按每 100千克用甜面酱 5070 千克的配比进行酱渍,温度以 20左右为宜。
月下旬蘑菇开始陆续出菇,也是蘑菇房病菌开始繁殖为害的时候。 蘑菇胡桃肉状菌是蘑菇生产中为害较严重的一个病菌。 该菌又称“假块菌”,其病原菌是小孢德氏菌。 子囊果成堆时呈胡桃肉或菜花状,浅黄色至奶油色,老熟后浅褐色。 表面被覆皮屑状物,菌肉致密,柔软,压破后有腥臭味,大者可达 10 几厘米。 一旦蘑菇房床被胡桃肉状菌感染,床面应立即停止喷水,使其基质土面干燥,并挑去胡桃肉状菌的子实体,换上相应新土
1、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分布较为普遍,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 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并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呈畸形。 严重时蘑菇会腐烂。 幼菇发病多变形,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 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病菇后期变干,革质化,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且不流出褐色黏液,也没有恶臭。 在早期
得病的原因:主要是低温季节管理不当,在低温季节菇棚内湿度有可能过大,喷水过度,菇体上附着游离水过多,吸水后不能蒸发,致使菇体新陈代谢减弱,造成各种病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而引发子实体的各种病害;发病原因之二是持续低温天气,造成菇棚内温度过低,食用菌子实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生活环境而导致发病;发病原因之三是有的食用菌品种出菇期处于 34 茬,菌袋内营养不良,现蕾后的子实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应
1、前,国外工厂化生产蘑菇都采用含水量高、持水性好、孔隙度大的泥炭作为覆土材料。 国内应用的覆土材料大致有五种,即粗细土、混合土、河泥砻糠土、细泥砻糠土、发酵土。 细泥砻糠土和发酵土是根据我国目前的蘑菇栽培方式和农村条件研制出来的两种制作简便和有良好覆土效果的覆土材料。 这两种覆土材料具有较大饱和含水量、较好的持水性和较大的孔隙度,且含有适量的有机质,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人造覆土材料。
、清水浸泡:水能隔绝空气,使蘑菇变色慢,体态饱满。 但要求水质含铁量低,不得使用铁器皿及含铁量高的水浸泡。 二、焦亚硫酸钠处理:先用 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漂洗蘑菇 35 分钟,再用 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浸泡半小时,近期出沥干,装进塑料袋内贮存。 在室温 1015条件下,保鲜效果好。 蘑菇可长时间保持洁白。 但贮存温度超过 30时,仅能保鲜 1 天,以后就会逐渐变色。 三、激动素保鲜:用 6045 分钟
泥菇)症状:主要出现在出菇初期,子实体着生部位低,通常在培养料内、料表或粗土层下部发生,长大后破土顶泥而出。 发生原因:1、培养料内混有泥土或覆土层干湿不均,当料内温度、湿度和空气条件适宜子实体生长时,就会导致菌丝围绕泥土扭结变粗形成原基。 原基分化后向上生长即顶泥而出,若向上条件不适,还会掉头向床下生长形成床底菇。 2、粗土调水时间过长,调水后菇房通风过多、菇房温度降低都会抑制菌丝向粗土内生长
1、渍蘑菇腌渍蘑菇有许多方法,其中有盐水腌渍、豆酱腌渍和糟渍等方法。 1、盐水腌渍:盐水蘑菇的生产工艺流程:鲜菇验收保色处理漂洗烫漂冷却盐渍拣选包装加放卤水。 保色处理,是为了防止鲜菇氧化“褐变”。 首先将鲜菇用 焦亚硫酸钠洗去杂质,然后在 焦亚硫酸钠和 柠檬酸混合保色液中浸 5 分钟。 再用清水漂洗残液,漂洗的鲜菇放在 柠檬酸沸水中煮 38 分钟,立即用冷水冷却。 腌渍时
色”防治当今绿色食品已经成为食品主流,但在实际生产中,尤其秋季,菇农为了防治虫害而使用大量化学药物,从而使得蘑菇产品大量残留药物,既给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隐患,也自堵了蘑菇产品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 那么,该如何对虫害进行“绿色”防治呢。 措施有二:一是加强物理预防。 措施包括:修建菇棚应远离厩厕、垃圾、粪堆等地,使环境少虫或无虫;原辅材料经强日光暴晒,避免携带虫卵或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