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1、 把握好最佳播种期根据蘑菇生长的适应温度,按海拔高低决定堆料时间和播种期。 以我们达州地区气候条件为例,海拔在 500m 以下的地方,宜在 9 月 20日左右堆料,10 月 13 日左栅种;海拔在 8001000m 的地方,宜在 9 月 10 日左右堆料,9 月 23 日左右进行播种。 如果提前播种会导致首批蘑菇出土时遇高温而死亡;播种过迟,会影响出菇产量。 2
2、快、菌丝生活力强、耐水、耐肥、抗病、适应性广和耐高温的优点。 浙农 1 号菌株在试管培养基上发菌较慢,菌丝呈绒毛带细线状。 原种、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快。 播种在菇床培养料上吃料发菌均快,土层中贴土穿土菌丝和竖直菌丝多,菇型中等偏大,色洁白,在气候干燥,缺水肥的情况下,菌盖易出现扁平和鳞片。 3株以 176 和 8211 菌株,通过配对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杂种后,再经单孢分离筛选而获得的子二代杂种
棕秀一号是省农科院园艺所最新选育出的适合于秋冬季栽培的褐色蘑菇新菌株。 该菌株产量高、菇质优、口感鲜嫩,而且由于其菇盖为自然棕褐色,不仅可以克服白色蘑菇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同时可增加蘑菇市场的花色品种,改变我国蘑菇长期以来单一白色品种的局面。 该菌株的主要优特点是:柄、菌肉白色;菇质优,子实体圆整,菇盖厚、结实,不凹顶;味道鲜美,口感鲜嫩,保鲜期长。 量高,在相同条件下
1、菇又称双孢蘑菇、双孢菇、白蘑菇或洋蘑菇,它是伞菌科、蘑菇属,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类蔬菜。 以子实体(由菌伞、菌褶、菌环和菌柄组成)供食用。 主产于长江以南地区。 播种后 3040 天即开始采收,其后可连续采收,分期供市。 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也有栽培,一般在秋季和第二年春季两次采收应市。 (一)采收要求采收前应停止喷水,以免采时破菇。 采收标准应掌握在菌伞未开、菌褶未破时。 可根据用途分为:鲜销
2、内,为嗜热有益微生物提供生存活动的环境条件。 第二阶段:将菇房的料温通风降至 4852,保持 57 天,菇房空气温度不得低于 45。 其作用是一是由于通风降温,微生物氧的供应状况得到改善,促进嗜热微生物类群(包括嗜温细菌、放线菌和嗜温霉菌)大量增殖;二是将前一阶段后发酵中残留下的病原菌进一步杀死。 形式:根据我国内农村栽培蘑菇的条件,比较有效的后发酵形式有两种:一是利用菇房床架后发酵
2、2、培养料的配方和堆制法。 如果按 100 平方米面积算,需用新鲜干燥无杂质麦秸 2500 斤,干燥无杂质的牛马粪 500 斤,磷肥 100 斤,尿素 20 斤,石膏粉 50斤,生石灰 50 斤。 培养料的堆制法:将麦秸用清水湿透堆成一堆,将干牛马粪磨碎加水堆成堆,1后翻堆,麦秸一层,牛马粪一层,并撒上磷肥和尿素,堆宽 ,堆高 ,长度不限要踩实。 翻堆第一次七天,要撒入石膏粉和石灰,第二次
2、,而且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持水力。 覆土后菌丝爬土快,土层菌丝储存量大,出菇早,转潮快,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细泥砻糠土取土容易,制作方便。 制作技术要点如下:细泥的制备:覆土前 810 天,挖取地表以下 30 厘米处无草根、杂物的清洁菜园土敲碎,经每 10 厘米 27 目的筛子过筛。 过筛的泥称为细泥,未过筛的泥称为黄豆土(后期补土用)。 细泥和黄豆土均需晒干。 细泥、砻糠的处理及配比
2、县近年大面积推广蘑菇无粪栽培技术并获得成功。 本文中无粪栽培指的是蘑菇培养料配方中无牛粪的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是腐生真菌,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都是从培养料中获取,它喜欢腐熟的粪草培养料,根据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类粪草培养料有着合理的碳氮比,粪肥和秸秆重量比是 6:4 或 5:5,这样的培养料碳氮比正好在30:135:1 之间,很适宜蘑菇的生长并达到丰产。 后来由于粪肥的缺乏
2、 水量约 60% ,以手捏料不散闭、指缝有水但不滴下为宜。 装袋要求松紧适度,上下一致,5 小时内装完。 经灭菌后待袋温降至 30摄氏度以下,方可在接种箱内无菌操作接种。 3、堆料发酵。 培养料配方(以栽培 100 平方米面积计算):干牛粪 1500 公斤、麦草 2000 公斤、过磷酸钙 35 公斤、生石灰粉 50 公斤、菜籽饼 斤、石膏粉 50 公斤、尿素 斤。 要求将干牛粪拍打成末状
2、一季稻时所留稻桩不得高于 10厘米。 在水稻收割完毕后,菇田要提前开好围沟和腰沟排水,以备使用。 796”和“浙农 1号”,两者均属中低温型品种,品质好,产量高。 县大多数菇农使用的配方有如下 2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按 667平方米稻田实际栽培双孢蘑菇面积 400平方米计算)。 配方 1:干稻草 6000公斤、菜饼 400公斤、磷肥 100公斤、尿素 60公斤、石灰 200公斤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