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收在子实体充分长成体积明显增加时采收。 如果采收过早,蘑菇品质不佳,产量降低;采收过晚,子实体更容易老化、开伞、变色。 采收时要减少机械损伤,对采收用具、包装容器进行清洁消毒。 二、贮前处理蘑菇采收后,剪去菇柄,如有菇色发黄或变褐,放入 柠檬酸溶液中漂洗 10 分钟,捞出后沥干水滴,将蘑菇迅速预冷。 预冷非常重要。 因为在较高温度下,会加速养分消耗、老化、褐变反应。 三
民家庭如果没有条件采用阳畦栽培蘑菇,可采用经济实用的筐箱栽培法。 此法简便易行,可常年栽培,方法是:筐或杂木板包装箱,用掺有少量石灰粉和成的麦秸泥将其底部和四壁抹一遍,目的是保温,保湿,防治病虫害。 之后,把抹好泥的筐箱放到通风处晾干备用。 50千克棉子壳,加入2%的石膏、3%的磷肥混和均匀,再加入 65千克洁净水进一步拌和,然后装入筐箱内摊平压实,其厚度掌握在 10厘米15 厘米为宜。
1、蘑菇栽培中,下列畸形菇的产生比例较高,发生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如下:地雷菇因是粗土粒喷湿后菇房通风量过大,温度偏低,覆细土过迟和细土粒过湿等,使实体原基着生部位过低,原基在长大过程中受到周围土粒的挤压,菇形不圆整,菇表面带泥土像“地雷”状。 防止方法加强水分管理,粗、细土喷湿要适时、缓慢,粗土粒喷湿后减少通风,保持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在 80%左右,促使菌丝向上面生长。
1、、贮藏特性和品种蘑菇合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味道鲜荚。 但是蘑菇采后呼吸作用旺盛,在常温下很快开伞、褐变、变味、品质败坏,只能作短期贮藏。 干制的蘑菇容易保存,但营养价值下降,加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损失。 因此,采后贮运销售及加工前需采取措施,以防蘑菇品质的降低。 蘑菇的栽培品种很多,常见的有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凤尾菇等。 二、盖未长足,影响产量,过迟菌体不耐贮藏,品质下降。
水浸泡:水能隔绝空气,使蘑菇变色慢,体态饱满。 但要求水质含铁量低,不得使用铁器皿及含铁量高的水浸泡。 二、焦亚硫酸钠处理:先用 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漂洗蘑菇 35 分钟,再用 焦亚硫酸钠水溶液浸泡半小时,取出沥干,装进塑料袋内贮存。 在室温 1015条件下,保鲜效果好,蘑菇可长时间保持洁白。 但贮存温度超过 30时,仅能保鲜 1 天,以后就会逐渐变色。 三、激动素保鲜:用 6氨基嘌吟液浸泡鲜菇
菇病毒病一旦发生,危害很大,不但当年的产量下降,如菇房消毒不彻底,还会影响下一年的收成。 蘑菇菌丝感染病毒后不能形成子实体,严重时菌丝体腐烂,导致菌床上出现大块无菇区。 菇蕾感染病毒后,子实体发育呈畸形,有的菌盖上出现褐色斑点,菌盖歪斜;有的菌盖有缺口,菌盖与菌柄生长不均衡,菌盖特小或菌柄特长;或菌柄弯曲,菌柄下部削尖;或菌柄中央膨大成柄状或坛状;有的菇体呈水渍状,挤压菌柄都是水。
1、、真菌性病害1、褐腐病。 又称白腐病、水泡病。 病菌孢子通过覆土带入菇房,由空气和害虫传播。 当菇房空气不流通,遇高温高湿时发病重。 在菇床上形成大量白色菌丝体,感病后,子实体菌柄肿大成泡状,严重时形成畸形菇,变为褐色,或形成菌盖菌柄不分的白色絮状菌球。 防治方法:主要对覆土进行消毒。 将覆土置于空房内,按每平方米 5 毫升甲醛加 3 克高锰酸钾的比例熏蒸 24 小时后,才能使用。
菇白腐病又叫褐腐病、水泡病,是蘑菇病害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秋季栽培的蘑菇发病重于春菇。 被害的蘑菇最初在菌盖及菌柄的表面发生褐色瘤肿,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病部形成一层白色霉。 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及时清除病菇。 发现病菇时,应立即将病菇连同菌丝体以及 10 厘米深处的培养料一起挖出烧毁或深埋,病穴用消毒土填平。 同时用 4福尔马林消毒工具,预防病菌传染。 降低温度
料消耗较多,需进行追肥,以保持稳产高产。 怎样追肥效果好呢。 一、葡萄糖水。 取葡萄糖 100 克,加水 10 公斤,充分溶解后再均匀喷洒于菇床上。 可以使蘑菇盖厚柄粗而达到增产效果。 二、食盐溶液。 取食盐 50 克,加水 10 公斤,待充分拌匀溶解后,在出菇高峰期喷洒,可以使菇体洁白壮实,从而提高质量和产量。 三、草木灰水。 取新鲜草木灰 2 公斤,加入水 40 公斤
1、脂肪高蛋白,是良好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蘑菇反季节栽培,填补了市场空白,售价相对较高,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栽培品种的选择:目前栽培品种主要有新登 96、夏菇 93 及台湾高温等,其出菇温度为 24 二、时间安排:3 月初制原种,3 月底制母种,5 月份制栽培种。 5 月上旬将培养料建堆发酵,6 月初播种,6 月下旬覆土,7 月中旬进入始菇期,9 月初出菇结束。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