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
玉米黏虫的发生及防治
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 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收。 危害特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 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3 龄食叶成缺刻,5 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吃光。 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 有假死性,3 龄后有自残现象
枣黏虫的发生与防治
2、熟幼虫逐渐转移至粗皮缝隙处结茧化蛹越冬。 第二代、第三代幼虫孵化危害盛期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给防治带来较大困难。 各代幼虫均吐丝,连缀花和叶、叶和吊、叶和果,隐藏在其中为害,造成落花、落果、烂果。 三、防治方法除春季采取刮树皮灭蛹、利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在枣园内放赤眼蜂、喷施 物杀虫剂等物理、生物措施外,关键要抓好化学防治。 在冬枣园内,第一代幼虫可结合绿盲蝽等害虫的防治,无需另加防治。
枣黏虫的防治
2、氟虫脲)乳油 1500 倍液兼治红蜘蛛类害螨。 配合药剂选用 20%螨克(双甲脒)10002000倍液、20%螨死净 20003000 倍液或 50%螨死净悬浮剂 50006000 倍液。 (3)生物防治。 性诱剂迷向方法:参见前面所述、枣黏虫性引诱剂有关内容。 天敌生物防治:在保护天敌的条件下,可选用赤眼蜂防治,在第二代成虫产卵期(7 月中、下旬开始),每株释放松毛虫赤眼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