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
与 V1的示数相等。 由此可见,发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 或者是R1。 0 1 2 3 A 0 1 2 3 V 丙 短路断路 C C B N E1 M 检测灯 E2 甲 乙 A 下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连接好的测量小灯泡电阻的电路。 闭合开关,灯 E1不亮,两电表示数均为零。 改同学用下图乙检测灯 E2检测电路。 E2的两根接线分别接在 B、 N两点仅 E2亮,两电表示数均为零;分别接在 A、
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注意:连接电路前先断开开关,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最大值处 ,电流表和电压表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和正确的接线柱) 总 结 结 论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一、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二、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欧 姆 定 律 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形式:
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和导线等。 三、实验探究:伏安法测电阻 : R = U / I 注意事项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____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到_________位置。 断开 电阻最大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 2)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便于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 1)保护电路; 实验设计: 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电阻 R/Ω ( 1) 2
电路如图 813(a)所示,若待测电阻阻值在 10Ω 左右,电源电压约为 6V,请完成下列各题: 图 813 典型例题解析 (1)在图 813(a)中的 “ ○ ” 内填上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符号,并标明正、负接线柱 . (2)某同学实验时,能正确测量和读数,但忙乱之中末能将记录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表格尚未设 计完好 ),仅记录在一张稿纸上如图 813(b)所示,请你帮他把测得的数据整理好
定时,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设疑: 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定量的规律呢。 二 猜想与假设 . 学生猜想: 教师:如果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 三 设计实验 教师: 我们要研究电流跟其中一个 量的关系时,需要 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学生: 教师:如何控制变量。 学生: 教师引导归纳: ( 1) 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不变。 ( 2)
节数的方法,改变电压。 教师:通过改变电池的节数的方法可以改变电压,但这种方法有什么不足呢。 引导学生回答:实验电路要多次改接。 电压值比较固定,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7 教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注: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以复 习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 引导学生回答:只要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投影展示学生设计的电路图 2:并请同学帮助画到黑板上
Ω U I39。 6 V A 例 3.如图所示, R2=30 Ω,电流表的示数为 A,电压表的示数为 12 V。 求 ( 1) R1的阻值; ( 2)并联电路总电流 I ; ( 3)并联电路总电阻 R。 ( 2) I=I1+I2= A+ A=1 A ( 3) R2 R1 A V 12 V 拓展知识: 两个电阻并联时,总电阻小于任一电阻。 R1 = = = 20 Ω U I1 12 V A I2
应的电流值; ( 2)、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8 实验次序 电压 U= _ V 电阻 /Ω 电流 /安 (1) (2) (3) 2 15 10 5 反比 总结: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 正比 关系。 结论 1: 结论 2: 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 反比 关系。 欧姆定律 : 欧姆
I = 400050 RU解析 故不可以测量 三、伏安特性曲线 (IU图线 ) 伏安特性曲线 (IU图线 ): 导体中的 电流 I随 导体两端的电压 U变化的图线 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I U O B A 电阻的倒数:K=1/R或 R=1/K 斜率越大电阻越小 10 U/I 5 电压( V) 电流( A) 电流( A) B 导体 A 比较 I U O B A I U O B A
测定内容。 P向左移动时, R2接入电路的阻值如何变化。 为什么。 R总 如何变化。 依据是什么。 电流表示数如何变化。 为什么。 电压表示数如何变化。 为什么。 (直接分析 R2是否可行。 两种方法 ) R总 串联 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引起的变化 练 3.(崇文)如图所示,电路中的甲、乙两只灯泡都在发光,闭合开关 S,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向 a端滑动时(设电源电压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