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唯见江心秋月白 ” , 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 “茫茫 ”,它是那样的 “白 ”,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 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④ 第三段 “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 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
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鲛人泣泪 《 博物志 》 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诗人以 “ 锦瑟 ” 喻美好的
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 含羞 复杂的心情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曲)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魅力) 鉴赏 《 琵琶行 》 的音乐描写 1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 2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第一曲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排遣孤寂 打动“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 是怎么写的。 作用: 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 “ 邀见 ” 做铺垫, 写出了主客由 “ 悲 ” 而 “ 喜 ” 的心情; 方法 : (以人衬声、以景托声) 间接描写、虚写 悲凉、伤感 第二曲
喻就是打比方,也叫譬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比喻的作用: ( 1)用比喻来对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 (
d237。 s232。 xi225。 n y236。 mǒ y232。 n237。 ch225。 ng s232。 zh224。 b232。 ng b243。 fǎng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幽细委婉 急促 —— 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莺语花底 宛转流
琵琶女的身世。 凄切伤怀 的感情基调。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自行梳理诗意 用一句 七言诗句 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讲解诗文 由生齐读诗文 由生译文并梳理诗意 琵琶行 译文 概况诗文内容 试用一句 七言诗句 概括每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试用一句 七言诗句 概括每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江头送客闻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