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2、起,不易剥离,如布朗无核等品种的果皮与果肉紧粘在一起,果肉增大后,往往使部分果皮受压紧,绷以致裂口;果粒与果粒挤得太紧,像康太就属于这种情况,膨压增大后再加之粒间挤压就易裂口。 来自栽培管理的原因有:土壤干湿变化太大,接近成熟时久旱逢雨或大水漫灌;成熟期大肥大水果实膨大速度大快;没有保护好叶片,叶片出现青枯或得病受损,以及叶果比太小,叶片的蒸腾作用弱,大量的水分不得不向果中输送,因而造成裂果
2、因气温较高,土壤缺墒需灌水时,最好采取隔行浇水的办法,能有效降低园内温度减少病害的侵染几率。 果实膨大期浇水。 从生理落果至果实着色前、因品种不同,短的 50 天左右,长的在 80 天以上。 这时新梢、幼果均在旺盛生长,且气温不断升高,叶片水分蒸发量大,对水分和养分最为敏感,要结合施肥浇催果水随后可根据具体情况浇水、使此期的土壤田间相对持水量在 75%三
2、害重,不利于防治,树体营养消耗多,并引起早期落叶,越冬养分存贮少,树势衰弱,生理平衡失调,导致今年发芽后特别是进入新梢速长期后出现葡萄“黄叶病”;由于去年葡萄果价格低,并且出现滞销且葡萄果采拉后不易存贮,群众采用树体存贮,以待销售,不但增加了防治病害及管理的费用,果穗生长期的延长也增加了树体的养分消耗,加剧了树势衰弱。 部分农户以低价要求商贩一次摘清果穗的果园,果穗下树早,养分消耗少
2、扩展为 23 毫米的圆形病斑。 病斑部逐渐枯死变褐进而茶褐,后期叶背面病斑生出黑色霉层。 侵染及发病规律 褐斑病病菌分生孢子寿命长,可在枝蔓表面附着越冬,借风雨传播,在高湿条件下萌发,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潜育期约 20 天。 北方多在 6 月份开始发病,79 月为发病盛期多雨季节可多次重复侵染,造成大发生。 在江苏、浙江、上海有两次发病高峰,第一次在 6月,第二次在 8 月。
2、斑纹,状如“鸟眼”,受害部分硬化干枯。 在潮湿时,往往干缩脱落,或成僵果连在枝上,发病迟的果实变硬、发酸。 二、发病条件:一般病害在雨水多、湿度大的地区发生重,尤其是春夏雨水多时发病重。 排水不良或通风透光差也易发病,当气温在 24葡萄易受到侵染。 三、防治方法:严格检验苗木,防止带病菌苗木传播至新区,可用 10%硫酸亚铁溶液或用 氯酚钠液混合 3 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苗木消毒。
2、除病残组织和病梢、僵果、主蔓枯皮等,在植株休眠期可喷波美 3 度石硫合剂;另外,在葡萄展叶后至果实着色前,用50退菌特或代森铵 800液、75百敌清 500液、50多菌灵1000 倍液喷雾,雨天多时 10喷一次,干旱少雨可适当延长喷施间隔期,并可兼治其他叶果病害。 二、葡萄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 7为该病易发生期。 叶片发病:病部初期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小斑点
2、的品种或野生的山葡萄作砧木进行嫁接。 葡萄是喜干忌湿植物,一般年降雨量在 600800 毫米地区最适于发展葡萄。 但我国的主要葡萄产区,雨季多集中在夏秋之间,此时气温较高,多数果实进入浆果成熟期,容易引起裂果或其它病害,降低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而降雨量小,又有水浇条件、土层深厚的地区较适于葡萄的栽种,如我国的吐鲁番、黄土高原地区等。 葡萄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除含盐量较高的盐土外
2、蛄、线虫等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苗木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病菌的潜伏期从数星期到 1 年以上。 温度适宜、雨水多、湿度大,癌瘤的发生量也大。 土质黏重、排水不良以及碱性大的土壤发病重。 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和苗木消毒。 建园时禁止从病区引进苗木和插穗,若苗木中发现病株应彻底剔除烧毁。 (2)在田间发现病株时,可先将根周围的土扒开,切除癌瘤,然后涂高浓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
2、发病。 栽培条件对葡萄白粉病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应采取综合性的病害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主要是及时摘心绑蔓,剪副梢,使蔓均匀分布于架面上,保持通风透光良好,减轻病害发生;采用避雨栽培的葡萄园在夏季晴好的天气应揭开薄膜,以便通风降温。 二是清洁果园。 冬季剪除病梢,清扫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病重地区或易感病的品种,要用药保护。 一般在葡萄发芽前喷一次波美
2、250 公斤,或腐熟农家迟效有机肥10002000 公斤,结合过磷酸钙 50 公斤,石灰 25 公斤,硼砂 3 公斤,硫酸锌2 公斤等。 水分灌溉树体产后由于生长机理和生理功能的需求,必须进行采后灌水,促进生理功能与活性的恢复增强,减轻焦叶、烧叶、缩叶引起的不良状况,促进810 月的营养积累。 灌水期以采后与施肥相结合为佳,促进肥料分解,提高肥效和吸收率,灌水量以园润,土湿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