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第一句,你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 如果只等闲,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 可以出示 “ 等闲 ” 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帮助理解。 ) 虽然远征难,可是红军只把它看成是平常的事。 你看这个 “ 只等闲 ” 用得多好啊。 板书 —— 只等闲 明朝时的忠臣于谦和中国 十大将军之一的许光达也曾分别把这个词语用在了自己的诗中。 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 并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诗。 环节二:
⑴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 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 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 “红军不怕远征难 ”。 ⑴ 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 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 “五岭 ”“乌蒙
”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 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 (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 (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 井冈山》、《解放南京》等作业(略)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三军 /过后 /尽 /开 颜。 有感情地朗读 1.认识 3个生字,会写 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礴 丸 岷 ( w225。 n ) ( b243。 ) (磅礴 ) (泥丸 ) ( m237。 n ) (岷山 ) 丸崖岷 远征:
铁索 :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于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 ,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 “ 必渡金沙江无疑 ”。 1935年 4月 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 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
、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 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 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
、正气磅礴, 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①指陆军、海军、空军。 ②对军队的统称。 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 第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红军 /不怕 /远征难,万水 /千山 /只等闲。 五岭 /逶迤 /腾细浪,乌蒙 /磅礴 /走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寒。 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 /过后 /尽开颜。 看 图 配 诗 根据你的理解
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颔 联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形容绵延不断 形容巍峨高大 对偶 五岭逶迤腾 细浪 , 乌蒙磅礴走 泥丸。 比喻、夸张 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金沙 水 拍 云崖 暖 , 大渡 桥 横 铁索 寒。 上承“万水”二字 名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联系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和诗意。 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意 ( 1)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意思。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尽开颜: ( 2)这首诗的意思是: 这首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1)读诗:我认为这首诗应该读出 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