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千里 ”“ 万里 ” 相照应 ,续写地域的辽阔。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由此可见 ,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 先总写 ,后分写 讨论: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山 、 原都是静物 , 却写它们 “ 舞 ” 和“ 驰 ”
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领字 看:统领到哪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齐读这一段描写, 思考: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及近 由上自下 由静到动 远眺 近看 仰望 俯瞰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万类霜天竞自由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意象”简释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四)、学习下阕,指名学生朗读, 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 三层。 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 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
上 阙 的写景,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静景 :千里 冰 封 长城 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 上下, 顿失滔滔 动景 :万里 雪 飘 山 舞 银蛇, 原 弛 蜡象 “ 封 ”写地面,凝然安静;“ 飘 ”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千里”“万里”, 互文 修辞,意境开阔,气魄宏伟 “ 舞 ” 和 “ 驰 ” ,用 比喻和比拟 的修辞 ,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
外壮丽。 品评上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绘了雄奇壮美的境界,借景抒情。 作者写北方雪景,视野开阔,画面雄丽,气势宏大,气魄豪迈。 目的是借景抒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抒发为祖国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上 阕 小 结 下阕 (片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 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 雕。 数风流人物,
讨论: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明确:“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
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 动景 —— 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整体感受词的意境,把握上下片的内容。 品味精炼、准确的语言,了解本词生动细致 的写景方法。 深刻体会诗人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 沁园春 雪 1936年 2月 毛泽东 北国 /风光 ,千里 /冰封 ,万里 /雪飘 . 望 /长城内外 ,惟余 /莽莽。 大河 /上下 ,顿失 /滔滔 . 山舞 /银蛇 ,原驰 /蜡象 ,欲 /与天公试比高 . 须 /晴日 ,看 /红妆素裹 ,分外 /妖娆 . 江山
类 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生情 见生机勃勃之景 生济世沧桑之情 诗词分析 意象 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色彩明丽热烈的意境,乐观的革命豪情。 下阕: 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追忆 感怀 忆当年革命盛景 感往昔壮 志豪情 诗词欣赏 忆秦娥
词语: • ( 1) 层林尽染 • ( 2) 漫江 碧透 • ( 3)百 舸 争流 • ( 4) 万类霜天竞 自由 • ( 5) 怅寥廓 • ( 6)谁 主沉浮 • ( 7) 峥嵘 岁月 稠 • ( 8) 恰 同学少年 • ( 9) 风华 正茂 • ( 10)书生 意气 • ( 11)挥斥 方 遒 • ( 12) 指点江山 • ( 13) 激扬 文字 • ( 14) 粪土 当年万户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