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 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迀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 舞弊现象也时有发生。 (看抄满经文的绸内衣),科举制走入了死胡同。 意图:教师备课中设计两种方 案,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层次教学的目的。
的创办 创办: 特点: 影响: 创办: 出版特色: 地位: 四、达标训练: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
在教学中,可采取课下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先采访一名学生,请他说说现在的学习科目有哪些,然后请他说说这些科目在中国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设立的。 然后引出本课课题 —— “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3年,上海书店将 《 申报 》 影印出版。 三、 《 申报 》 的创办 创办: 1872年 上海 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创办和发展 —— 出版特色 —— 1897年在上海创办,由最初的 一个小小的印刷所发展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以编译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出版范围上注重科教类。
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1905年 , 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温 故 知 新 科举制创立于: A 唐代 B 隋代 C 清代 B 科举制在唐代主要的考试科目是: A 明经 B 进士 C 数学 AB B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时命题范围是: A 古代数学 B 四书五经
知 新 科举制创立于: A 唐代 B 隋代 C 清代 科举制在唐代主要的考试科目是: A 明经 B 进士 C 数学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时命题范围是: A 古代数学 B 四书五经 C 近代科学 B AB B 二、废科举,开学堂 1904年,清政府颁布 《 奏定学堂章程 》 初等阶段、中等阶段、高等阶段 学校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学校管理等 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 内容 地位:
未名湖 博雅塔 静园 理科楼 图书馆 食堂与宿舍 计算机房 雕塑与故居 北大课堂 首脑来访 读书 留学生活 废科举,兴学堂 《 奏定学堂章程 》 ( 1904) ——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 申报 》 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原全称 《 申江新报 》 ,它从 1872年 4月 30日创刊,直到 1949年 5月
利民之事 ;司法之诏屡下,而实无一守法之人。 驯致 积怨于下 而朕不知,祸迫于前 而朕不觉。 真变革:积极方面 •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 ——中国近代史丛刊 《 义和团 》 (四) 清末“新政”涉及到 政治改革 ,推行民主宪政,部分措施在改变社会风气,推进国家 现代化进程 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时间 学堂数 在校学生数 毕业生数 教师数 1902 6912
则,但毕竟是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这些宪法基本内容,与君主专制时代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 2) 《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2.设立咨议局与资政院 3.改革官制与改组内阁 二 、修律活动 (一)修律的原因、宗旨与目的 (二)修律的主要内容 1. 《 大清现行刑律 》 与 《 钦定大清刑律 》 ( 《 大清新刑律 》 ) 《 大清新刑律 》 是
——孙中山 “我当时是学生,觉得‘清末新政’时期一天比一天好,蒸蒸日上。 ” ——李宗仁 1905年 ——1911年 的新政措施 a 1905年 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出洋考察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的合影 1905年 7月,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因革命党人吴樾谋炸,五大臣出访推迟。 12月,载泽与山东布政使尚其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