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江、云南等省区,参加国营农场建设; ③大批农村人口从东部稠密地区移向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等地。 主要迁出地区是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省。 材料二: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情况与过去有很大变化。 一是城市化, 20年来已经有近 2亿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城镇,转变为城市人口;二是民工流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
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西部 北部 西部 南部 6.从历史和现实人口迁移的发生原因中不难发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 ; 二是 人口是否从一地迁到另一地,要看 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因。 或者个人的 的变化而变化。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迁人 环境 价值观 1 . 19 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 A .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
• ⑦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 ⑧ “ 三峡 ” 移民 (大型工程建设) (美国反恐战争) (首都变迁) (沙漠化加剧) (掠夺资源占用土地)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政策优惠) (矿产资源开发) 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中国政区黑白图 世界政区简图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后各大洲人口流向的变化 欧洲 北美洲 拉美 大洋州 非洲 二战前 二战后
资源种类,那么 “ 木桶效应 ” 揭示了什么道理。 自然资源 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你认为北京市的水资源今后可能面临什么问题。 如何解决人口与水资源的矛盾,使北京居民生活得更好呢。 案例一: 《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 强调建设创新、和谐、宜居新北京。 项目 数据 土地资源 总面积 16410平方千米 平原 6338平方千米 山地 10072平方千米 水资源
千瓦 一 中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的 1/ 3 中国人均森林是世界人均的 13% 中国人均草原是世界人均的 32. 3% 中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的 1/ 4 缓解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 16亿 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P14 活动 我国的目前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实现了向现代型的转变 ,但也该看到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了,但由于 人口基数过大 ,每年 新增人口过多
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P14活动 例 1 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 B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C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发达国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D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
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 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 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 , 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平均每对夫妇只有。 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 母的一方是外籍人 , 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 20%。 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人口多且增长很快的国家又会采取什么人口政策呢。
高 低 低 低 低 高 高 高 缓慢 进一步提高 有所提高 提高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备注 发达 国家 20世纪 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 整个 世界 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 欧洲、北美 亚非拉 现代型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过环境人口容量; Ⅱ 模式环境人口容量没有明显下降; Ⅲ 模式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所以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消耗的增多,环境容量可能下降。 第 8题,环境和经济同等重要,只有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9 题,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人均资源的占有量。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在增大。 当人口数量的增加超过环境承载力时,必然会产生破坏作用。 答案:
( ) A.社会环境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 C.自然灾害 D.环境污染 2.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高,是因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 B.欧 洲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零 C.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为负数 D.非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或接近 4% 3.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