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寂静的春天 》 2 当代生态运动中的反科学倾向: • 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中介性手段,使得科学技术具有双重属性,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又要受到文化价值观和人的目的的规范。 3生态价值观确立的合理性 • ( 1) 是科学技术造成了人的生存困境吗。 • 造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不是科学技术 ,而在于支配着科学技术运用的价值观 , 本质上是价值观危机。 • ( 2)
③合理开发和利用太空对于维护全人类公共利益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材在详细介绍了身边的公共利益和关涉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两个主题的基础上, P36以一段总结性的语言概括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在教材的最后 P37设计了一个思考活动,意在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公共利益形成较为全面、直观地认识。 【 教学重点、难点 】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然而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瓯、建阳两个县市公路交通全部中断,沦为孤岛 „„ 福建省展开了紧急援救 —— 闽西告急。 闽东告急。 闽北告急 „„ 从 6月 7日开始,持续强降雨造成福建许多国、省、县道相继中断,地方运输被迫停止。 我的家乡 —— 建瓯就是受重灾地之一。 6月 6日 16时 15分,南平市水文局 《 洪水紧急警报 (第 3号 )》预计 23时水位达。 1分钟后,按 “ 5号”紧急公告发出,启动
几乎在同时,那个国家更有头毛的智者就认识到了工业化带给人类的不仅有利益而且还有危险。 诗人威廉 布莱克就是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的最好的代表 —— 他在黑暗而恐怖的附近工厂中所幻想的理想社会是:工业能够把我们从工业革命前大多数人所处的那种贫穷和绝望中解放出来,但是我们却付出了摧毁我们灵魂的代价,两个世纪前,在地球上从泰晤士河远眺伦敦非常清楚,而今天,在夏季去英格兰的旅游者
地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
投入的 2%不到。 自筹资金不断增加 ,但占总投入的比重却在下降 ,从2020 年占总投入的 %下降到 2020 年的 %。 可以说政府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动下成为林业生态建设的绝对核心 ,但是可以考虑从财政政策对企业投入、利用外资、利用贷款方面进行相应的鼓励。 (三 )科技支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离不开科技进步 ,只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能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被称为绿色长城。 它涉及到 11 个省(区)的范围。 还有党和政府 大力支持全国兴建水库来储备水源,以备农业、工业等需求。 面对我国人口多及工业发展等需要能源多的特点,我国兴建了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积极跟外国先进技术接轨,从法国引进核能应用技术。 还有近些年,国家开始广泛推广支持绿色能源的实用技术,如现在普通百姓家中使用的太用能热水器。
为依据的。 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人对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状况。 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 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不断的改造人自身,通过自己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受动性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使自己的能动性得到更好和更快的发展。 概括的讲,从古代到近代,从近代到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