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腐病
、症状表现:发病时,菇床上出现白色菌丝,并迅速蔓延,若不及时控制,可扩展至整个菇床。 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把子实体全部“吞噬”而只看到一团白色的菌丝,后期白色菌丝变为水红色。 二、发生特点:软腐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在覆土或菇体表面形成菌落,并在短期内产生孢子,这些孢子借助气流、喷水时溅起的水滴及菇体渗出的汁液进行传播。 在覆土过湿及低温的情况下易发生此病。 这种病在菇房经常是小面积发生
2、、菜园土及从老菇区就地取土时,一定要用药物进行杀菌、杀虫处理。 处理方法:先将土晒干、压碎,喷洒蘑菇祛病王 60 倍液和辛硫磷 600 倍液,边喷边拌,拌匀后覆膜堆闷,7 天后即可揭膜、摊开,除异味后即可使用。 四是在发病初期,将覆土连同培养料扩大 10 厘米左右挖除,并撒施菌绝杀药粉封口,停止向菇棚喷水,并加大通风量,有条件时应尽量降低棚温。 另外注意,非特殊情况,菇农不要随便串棚。
2、前应在太阳下曝晒 22 天,利用紫外线杀死部分培养料中的杂菌。 发酵时要严格发酵工艺,做到全面、均匀、彻底。 可添加增温发酵剂、立信菌王或克霉王等产品,提高发酵效果及培养料本身抗杂菌能力。 发菌期管理:培养出菇大袋时,应置于阴凉、通风、洁净的场所进行培养,尽量不要在菇房(棚)内培养,避免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中滋生大量杂菌,侵染培养料或导致出菇场所受污染,并避免高温烧菌,降低菌丝体的生活力。 总之
料前应在太阳下暴晒23 天,或利用紫外线杀死部分培养料中的杂菌。 发酵时要严格发酵工艺,做到全面、均匀、彻底。 可添加增温发酵剂、立信菌王或克霉王等产品,以提高抗杂菌能力。 置于阴凉、通风、洁净的场所。 尽量不要在菇房(棚)内培养,避免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中滋生大量杂菌,导致出菇场所受污染,并避免高温烧菌,降低菌丝体的生活力。 好空棚暴晒一段时间或与其他作物轮作。 出菇袋入菇房(棚)前 23 天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菜型油菜上发生较重。 初在茎基部或靠近地面的根茎部产生水渍状斑,后逐渐扩展,略凹陷,表皮微皱缩,后期皮层易龟裂或剥开,内部软腐变空,植株萎蔫。 严重的病株倒伏干枯而死。 病原 细菌。 菌体短杆状,周生 2鞭毛,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胨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半透明,具光泽,全缘。 生长发育温限 4最适 27适宜 性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由土壤带菌传病
2、土时,一定要用药物进行杀菌、杀虫处理。 处理方法:先将土晒干、压碎,喷洒蘑菇祛病王 60倍液和辛硫磷 600倍液,边喷边拌,拌匀后覆膜堆闷,7 天后即可揭膜、摊开,除异味后即可使用。 四是在发病初期,将覆土连同培养料扩大 10厘米左右挖除,并撒施菌绝杀药粉封口,停止向菇棚喷水,并加大通风量,有条件时应尽量降低棚温。 另外注意,非特殊情况,菇农不要随便串棚。 平菇萎缩病又称猝倒病、干腐病等。
、适时收获,避免机械伤害。 夏薯要在霜降前后收完,秋薯要在立冬前收完,要选晴天收获,挖薯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产生伤口。 二、精选健薯,做到安全入窖。 在红薯入窖前要精选,淘汰病、残、烂薯,水气晾干后入窖,尽量用新窖。 旧窖用前要把窖内旧土铲除露出新土,也可每平方米用硫黄 15 克进行熏蒸消毒杀菌。 三、加强管理,降湿、保温和通风。 (一)贮藏前期,即入窖后 30 天内,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通风
2、量的 1%拌种后播种,或用 2%农抗 751 水剂 100 倍液 15 毫升拌 200 克种子,晾干后播种。 4、在播种沟内,每亩用 2%农抗 751 水剂 5 公斤或丰灵可溶性粉剂 1 公斤,加水 50 公斤,均匀洒在芹菜地的垄沟内。 5、苗期用丰灵可溶性粉剂 500 克,加水 50 公斤,灌根和喷洒叶柄及基部,或在浇水时,每亩随水加入农抗 751 水剂 23 公斤。 6、发病初期
分布与为害:甘薯软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 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黑根霉菌(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 症状侵染薯块。 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以后薯块变软,内部腐烂,有酒味。 薯肉变黄褐色或浅褐色。 薯面最初生有白色绒毛(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小颗粒。 发病规律病菌附着在被害作物和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 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前的幼虫,可先用生物防治,如苏云金杆菌制剂、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制剂等,以及“第四代”化学农药?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酶的脲类制剂(灭幼脲 1 号、灭幼脲 3 号等),既能防治害虫,又不污染环境。 还可选用兼治蚜虫、跳甲、叶螨类的“马拉松”500液进行防治。 后期发生的害虫可用 氰菊酯乳油 6000液,或 氟氯氰菊酯乳油 6000液等进行防治。 三、药剂防治在细菌软腐病发病初期可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