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 讲述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 80 万大军,却在“谈笑间”“灰飞烟灭”,组织学生讨论 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的原因。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为 三国鼎立局面 是怎样 形成 的。 所以在课程讲述完成之后,提出此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壁 之 战 七年级历史第 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 曹操惨败 —— 无力南下 孙权 —— 巩固江南 刘备 —— 巩固与发展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七年级历史第 14课 魏 蜀 吴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七年级历史第 14课 208年赤壁战
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 立图 [授课过程 ] 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 21课三 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 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
和曹操失败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曹操战败的原因: ① 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①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 战术失误 三 国 鼎 立 局 面 的形 成 220年 曹丕 洛阳 魏
《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 在东汉末年群雄角逐中,孙氏历经孙坚、孙策、孙权,打败一些军阀,据有江东,成为后来三国鼎立的一方。 曹操对孙权能继承和发展父兄的事业,非常赞赏,曾感叹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宋 苏轼 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 人道是 ,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一想: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 ? • (1)政治谋略得当,挟天子以令诸侯。 • (2)重视人才, “ 唯才是举 ”。 • (3)重视发展经济,实行屯田。 • (4)军事才能出众,战略战术得当。 小组讨论: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 客观原因: •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 主观原因: • A、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 • B、松懈、轻敌; • C、战术失误。 赤壁之战,孙
【学习过程】 (一)普读求新(学生读课文,填写下表) 官渡、赤壁之战表格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合作探究: p103 动脑筋 思考: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何失败。 p104 动脑筋 赤壁之战后,军阀地盘分布 曹操: ;孙权: ,刘备:
壁 之 战 赤壁之战 曹操像 刘备像 孙权像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 苏轼)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结果 特点 作用 以少胜多 公元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操失败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为什么。
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 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去讲三国人物、故事。 尤其在评价曹操时的讨论中,尽量形成一种自由开放的表述空间,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利。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前学生主动查找资料为课上参与活动做准备,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按课程标准要求把握 授课尺度
他跟袁绍从小就认识, 认为袁绍 遇事优柔寡断 , 胆略不足, 对属下 刻薄寡恩,刚愎自用 , 又骄傲轻敌 , 于是 曹超正抓住这个弱点坚持与 袁绍抗衡到底。 曹超这边 已经没有粮食了,但是袁绍却不敢动他一根毫毛,一直都不敢进犯他,说明这个心里因素在这场战役中起到重要作用。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 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一战直接改变了曹操和袁绍的实力对比,使曹操成为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