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
全一样 !到底到哪里找这些素材呢 ?现成的课本上就 有 !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教学安排。 此安排充分利用了 教科书上的素材,充分发挥了教科书的作用。 学生独立看、想,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 二、在生活中 (室内、室外、校外 )找对称现象,拓宽对称外延的认识 ( 1)教师:同学们通过看书、交流知道了许多物体是对称的。
,然后再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加 减法那样 ,用竖式计算的。 +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与整数加减法一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后才能相加减。 尝试练习 +==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点评:学生根据情景中的信息提出教学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算法,体现出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字,奥运五环旗,树叶等实物。 教师:这些物体都漂亮吗。 学生:这些物体真漂亮。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这些事物为什么这么漂亮。 学生发表意见时,尽量让学生说到他们两边都是一样的。 ( 2)想一想,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将这些事物对折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把这些物体对折,两边是一样大的。 学生:这些物体的图形都是对称的。 教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物体 都是对称的
探索新知 根据学生填好的表格,让学生说明自己填表的方法。 观察表格,发现规律。 从表上看,你发现了什么。 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汇报。 生 1:每小时行的路程不变,时间用得越多,行的路程就越多。 生 2:每小时行的路程不变,时间扩大几倍,路程也就 扩大几倍。 生 3:它们的速度
米 =100平方厘米。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 10cm 来表示,也可以用 1dm 来表示,所以它的面积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 1dm2 所以: 1dm2=100cm2 学习例 2 教师在黑板上画 1m2的正方形,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 1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边长 10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
例 1 向学生介绍汽车行使情况。 根据汽车行使情况填写下表 每时行使(千米) 60 行使时间 (时 ) 1 2 6 12 „„ 行使路段(千米) „„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 并汇报。 小组合作探究用这种方法找一找下列 算式的规律。 8 20= 160 3 12= 36 8 10= 80
意:百位上为什么写 4。 课堂练习 2 6 4 2 2 7 3 5 3 8 3 4 三、随堂检测 填一填 ,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 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数学医院 4 3 1 8 3 4 2 5 5 0 7 6
..。 (1)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估计办法真多,只要说得合理,就可以进行这样的估算。 1. (1) 看图,想一想,独立思考。 (2) 在小组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 各组抽人汇报讨论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4) 师生共同小结。 巩固练习。 折一折,画一画。 这道题的 数据有问题,改成边长为 正方形,面积大约是40 cm2。 再把这块面积大约为40 c
:解决问题。 息。 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的有关条件,并提出问题:参加春游的同学有多少人。 ,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一问题。 ,再小组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方法一:先算共坐了几辆车,再算这些车上坐了多少人
样思考的。 (加工时间,个数都不同无法比较,我们就求出两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就可以比较了,谁多,谁就加工得快) 请说说你们又是 怎样思考的呢。 (李师傅 5 小时加工 80 个零件,如果能知道张师傅 5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一比较就知道谁快了。 于是我们用 45247。 3=15(个)求出张师傅一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 15 个,15 5=75(个)求出他 5 小时加工的个数75个,然后在比较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