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的召开 (1954年 ) (2)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 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国家 ☆ 性质: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意义: 是人民革命胜利经验的总结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 ☆ 体现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农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过程: 互助组 —— 初级社 —— 高级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过程:
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终目标是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 2)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 3)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 4)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 5)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请指出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地理位置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苏联国歌 —— 《 牢不可破的联盟 》 请注意区别: •沙俄( 1547年 — 1917年) •苏俄( 1917年 — 1922年) •苏联( 1922年 — 1991年)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点(作用) A、与个体经济相比 B、与国有经济相比 C、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含义 ( 2)体制(形式) —— 双层经营体制 ( 3)意义 (参阅教材的小字部分予以理解。 ) 2020/12/16 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构图
存在哪些问题。 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1 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成就 2 迅速恢复的原因 3 存在问题: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苏联在战后势力范围的扩大 苏共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的努力 ( 1)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显著 ( 2)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 3)文化领域过火的批判 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 建立 和巩固 1 建立的历史条件 2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从根本上说,这是取决于: 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 B、公有制经济不成熟、不完善状况 C、股份制的优越性 D、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 A、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B、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从属于公有制经济 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的正确理解是 A
3 4 D B 五 2020年 4月 26日至 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 大陆,并与胡锦涛主席进行会谈。 双方达成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等共同主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迫切愿望 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4坚决反对“一中一台”的分裂言论 A 1 2 3 B
现代化大生产中存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方式 市场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 资源的合理配置 供不应求 价格上升 有利可图 资源: 劳动力 生产资料 资金 技术 信息等 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 无利可图 甚至亏本 流入 流出 基 础 性 ( 1)通过供求关系,合理地配置资源 (
“苏联模式”的缺陷与弊端有所觉察,提出要“以苏为戒”,开始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鲜明地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的基本内容中国模式蕴涵着丰富内容,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方面。 在经济建设上
( 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 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强调党内民主,集体领导。 ( 7)开展文化 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240) 1)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十大关系的思想和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命题 2)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明确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 要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