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
本任务 是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 思想道德素质 和 科学文化素质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 “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 富强、 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从三个文明角度看, “ 富强、民主、文明 ”分别属于什么。 作用 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要目标
模式 ” 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最终失败 . 苏俄 (苏联 )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促进了农业发展的是 (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农业集体化道路 D.工业化过程中强调农业为工业服务 例 1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34年参加长征,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秘书。 1935年到达陕北后,任共青团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长、秘书长。 抗战爆发后,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瓦窑堡一大队政委。 1939年后,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代政治部主任、晋察 2020/12/18 高中历史(卓伟制作) 12 冀军区四纵队政委、三纵队政委、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
它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及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 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三:走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体味“有机统一” 1,探究问题一:从国家领导人的产生看“有机统一” ( 1)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共产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 2)依法治国
务是( )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在农村实行以 _____ 为主的责任制;在城市实行 ________责任制。 改革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
、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 ( 1)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 (①②③) ( 2)途径 : ( 3)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 ① 对象: ② 完成的时间: ③ 结果: (三大改造 ) 1956年底 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我国历史上 最广泛、最深刻 的变革。 三、只要社会主义才能 中国 中国的巨变 一国两制 发展 中国的巨变 ( 1)表现 : ①②③④⑤ (
” 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注意“文革”期间和“国家主席”等提示语, “ 文 革 ” 期间连国家主席的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证,充分说明了当时 民主法制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答案: A 问题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 重要成就。 【 引思 】 可以从法制建设、普法教育、完善制度等方面来思考。 【 问题详解 】 1.改革开放后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 《 四月提纲 》。 列宁回国后发表 《 四月提纲 》 ,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十月革命的进程 3.七月流血事件。 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4.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到 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台上。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一届 “ 人大 ” 通过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与了起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 的工作。 1954年 6月 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它造成了怎样的重大危害。 提示: (1)人民公社。 (2)背景: “ 大跃进 ” 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危害: “ 左 ” 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三 、 “ 十年动乱 ” 中的国民经济 1. 经济混乱局面的出现 (1)在 “ 全面夺权 ” 的狂潮中 , 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 ___________的运行失去控制。 (2)全国交通运输阻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