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
脂是双层的 磷脂分子 时间: 1959年 人物: 罗伯特森( ) 实验: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 “ 蛋白质 — 脂质 — 蛋白 质 ” 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 生物膜是由 “ 蛋白质 — 脂质 — 蛋白质 ” 组成暗 亮 暗的三层结构
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 出 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还有少量的多糖。 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朝向膜的内侧,亲水性头部朝向膜的外侧,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蛋白质或镶嵌在脂双层的表面,或嵌插 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
• 资料四 • 时间: 1959年 • 人物:罗伯特森( J. D. Robertsen) • 实验:在电镜下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 显示 暗 — 明 — 暗 三层结构。 解释: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显黑色发暗,磷脂分子的电子密度低发亮 提出 静止模型 的观点 蛋白质 — 脂质 — 蛋白质(单位膜) “ 蛋白质 —脂质 — 蛋白质 ” 三明治模型 静态“蛋白质 脂质
环境 尝试构建磷脂分子 在 细胞膜 中的排布模型 蛋白质位于脂双分子层的什么位置呢。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 电镜 ,看到细胞膜呈暗 — 亮 — 暗 的三层结构。 提出假说: 生物膜是由 “ 蛋 白质 — 脂质 — 蛋白质 ” 的三 层结构构成的 静态统一 结构 “ 蛋白质 —脂质 — 蛋白质 ” 三明治模型 细胞膜是静态刚性结构还是动态弹性结构 ? (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 ) 白细胞吞噬病菌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和失水皱缩 蛋白质分子 时间: 1972年 人物:桑格和 尼克森 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 糖蛋白 多糖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膜的组成成分: 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糖类. 膜的基本支架 : 磷脂双分子层 .(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 蛋白质分子有的 镶嵌
运动等现象不好解释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 新的发现: 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铺在脂质的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 1970年 人物: 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 从而推翻了静止模型的观点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提出新的细胞膜模型 1972年,
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 实验思考 : 1 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脂质的排列方式为双层排列 20世纪40年代,曾经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蛋白质,但直到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科学家用它来观察细胞膜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 三层结构 ,他大胆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
摄取大分子时,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的表面,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分离后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这种现象叫。 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后与细胞膜融合,将其排出,这种现象叫。 低浓度 高浓度 载体蛋白 能量 胞吞 胞吐 互 动 探 究 • ,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 提示 ] 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曲折艰辛的历程,同时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
(二)结构特点: 含义: 表现: 白细胞能变形吞噬病菌, 变形虫能变形摄食, 反映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 习题: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大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融合等。 (三)功能特点: 含义: 原因: 习题: 透析型人工肾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工合成的血液 透析膜,它能把病人血液中的代谢废物透析掉,
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且运输速率减慢 若 2组漏斗的液面比 1组高 ,则说明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且运输速率加快 若 1、2组漏斗的液面高度相同 ,则说明温度高低并不影响物质 的跨膜运输 (4)如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