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群落
面有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还有地下生物。 动物则鹰、松鼠等处于顶层,麻雀、雉等处于中层,鼠和兔等在地面,蚯蚓、蝼蛄等在地下。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 —— 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 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 2
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例析 5(2020江苏, 24)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 (土壤 )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50cm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多选 )( )
50种树木。 主要动物: 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鹦鹉科鸟类和猿猴,是热带雨林的特有动物。 长臂猿 黑猩猩 大猩猩 特点: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二、草原 气候特点: 主要植物: 年降雨量在 250~ 800mm之间 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主要是豆科和菊科 )组成。 主要动物: 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等。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 是 地衣。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
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群落的形成;②单元顶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到达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 ( 3)顶极型理论 • 多元顶极论的一个变型,也称格局顶极理论。 • 一个自然群落是对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生物因素、火和风等)的整个格局发生适应。 • 强调各个顶极群落类型的连续性,这些群落类型沿着环境梯度逐渐变化
A. 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乙表示整个植被的 生物量 B .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乙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 甲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乙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 . 甲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乙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解析 在原生演替的过程中,首先经过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到了一定阶段,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数量逐渐增多。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
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其经历时间漫长, B选项不正确。 人类活动(如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B “汉水丑生的生物同行”超级群大型公益活动:历年高考题 PPT版制作。 本课件为公益作品
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76 56 30 30 28 总计 23 14 0 0 0 乔木 19 12 4 3 0 灌木 34 30 26 27 28 草本 40 25 15 4 1 年 数 植 物 类 别 物 种 数 量 ( 2020海南卷) 1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 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是不是群落。 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落。 为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 演替。 讨论二 结论 光裸岩地变成森林包括几个阶段,请写出这一过程。 光裸岩地上的 “ 拓荒者 ” 是谁。 为什么是它而不是 “ 其他人 ”。 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 哪个有优势。
特征 实例 A B 互利共生 ++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地衣、根瘤 竞争 --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捕食 +- 种群A得利 种群B受害 羊与草 寄生 +-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蛔虫和人 (“+”表示有利,“-”表示有害。 )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个 体 数 时间 B A A A A B B B 共生 寄生 捕食 竞争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