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笺无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 晏殊 《 蝶恋花 》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 ―― 柳永 《 八声甘州 》 ,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 ,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 .面对无垠的空间 ,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 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之悲 . 陈子昂的 《 登幽州台歌 》 :
味作者真挚的情感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 月 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实景 虚景 联想与想象: 甲事物 想 到 乙事物 存在 存在
2、里挂几幅孩子们熟知的古诗条幅或诗配画)谈话:孩子们发现今天咱们教室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想不想去看看。 (学生离座自由观看 2 分钟左右,边看边吟诵)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 (生各抒己见)小结: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孩子们刚才看到的大部分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 词和散曲也分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 词盛行于宋代
2、一日从四方而至。 ”(薛综注) ,唐宋因袭此风尚。 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是从接受朝拜的皇帝的视角记载元朔之日万方在庭的场景;盛唐中唐之际的诗人卢纶等人,则是从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记载百官朝贺的盛况:“万戟凌霜布,森森瑞气间。 垂衣当晓日,上寿对南山。 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 小臣无事谏,空愧伴鸣环。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 ) “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
2、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 ”这告诉我们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 )。 反对一味因袭(“ 递相祖述复先谁。 ”)。 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3、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两句或受李贺诗“飞香走红满天春”(上云乐)的启发。 榭筑在台上的房子。 絮柳絮、柳花。 无释处没有排遣的地方。 把拿。 忍岂忍。 榆荚榆树的实。 榆未生叶时先生荚,色淡黄,像是成串的钱,俗称榆钱。 芳菲花草香茂。 洒上空枝见血痕与两个传说有关:一
2、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是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
3、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 ”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6 分)答:_ _ _(2)“小楼昨夜又东风 ”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答:_ _ _(3)有人认为,“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可以作为全词的“词眼”,你是怎样认为的。 (8
1、2016/11/28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古人写诗填词,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诗言志”。 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往往会运用各种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像仕途失意、朋友送别、感物伤怀、儿女情长等等,都能在诗词中寻觅到它们的影子。 今天我们学习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看看诗人抒发了那时那地怎样的情怀,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抒发的。
1、诗词九首饮酒陶渊明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 诗经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 ,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 田园诗人 了。 陶渊明 就是 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 与 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